共23题,约10910字。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或者说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好多的社会问题都是来源于还在深化的城乡二元结构。老一代学者对于社会发展亦有这样的人文主张——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曾有大批知识分子、文化人深入到乡村里开展实地研究,也试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的问题——从贫穷的穷民教育开始。
全球化的过程中,全世界都表现出了一种乡村城市化的现象,然而未来社会发展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所有的人都要到大城市里去,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讲过“未来的城市无底、无形、无边”这样一句话,说到底,城市化就是传播一种城市生活方式,传播一种现代文明,关怀乡村就是让乡村人活得有价值。
当下,一边是中国的城镇化高速发展,一边是传统农村深陷在旧文化的泥潭中。如果全国百分之十的村落是空心村的话,那么我们实际面临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一个巨大的任务和问题。从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来看,乡村文化重构的步伐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梯度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是多样化的、多类型的,用一种方法、一种政策、一种理念解决不了所有乡村的问题。在全球城市化的发展中,我们重新看到了城乡在空间上的地理差别和变革,看到了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理论与变迁,看到了发达国家城乡之间的差别发生了质变:“即便是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一个家庭住在农村并经营农业,但他们也不是农民”;即使住在乡村、住在很小的城镇里面,也是“城市人”。因为他们享受的是城市文明,他们以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践着市民社会的生活体系。
从另一个方面说,能否把乡村的文化保护好,这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关注乡愁的关键所在。我们强调重构乡村文化,不能单纯地由农民来重构,一定是社会文化精英来引导农民重构。文化重构,主要是找那些优秀的空间、优秀的地域精神,找那些值得传承的集体记忆来进行重构。其本质就是让农民市民化,让他们受教育、有价值取向和集体良知,费孝通当年讲“在底层形成文化自觉、形成乡村的文化自觉”,而现在我们提出从乡村文化自觉到城市文化自觉,则是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让农民变成市民是城市化的根本目的之一,但这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定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习得的过程。
文化重构,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现代文明、现代城镇系统和现代科技农业把小城镇纳入火中城市的网状地域结构中来,像上海、苏州、无锡的郊区那样,让城市文明普及到乡村,这样,乡愁的文化和农民的现代生活空间体系才能建构起来。在这个意义上,需要再一次强调:重构乡村文化不是保护落后。理论意义上,那些能够值得我们记忆的特殊空间、有真正传统乡愁的村庄,像乌镇、周庄那样的村庄在1949年后并不是特别多。大量的乡村都是1949年后建立的,多数仅仅是能够居住的空间,而不是具有文化特质的和地点精神的文化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一方面是让农民先到城里来,参与城市建设,接受城市文明;另一方面是城里人到乡村去,重构乡村的文化自觉,创造城镇型农业,推进乡村的城市文明建设运动,即新型文化动力。
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已经证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是把农民留在那里就叫留住乡愁,而是要把那些文化、文脉和集体记忆保存好,并让他们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才能够真正保护好乡愁。那么,乡村的乡愁通过什么来建构呢?就是尽可能把所有的乡村特色化、差异化。我们强调保护原文化、原生态、原住民、原习俗、原风貌和原地点精神,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乡愁才可能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记得住乡愁、表达一种乡愁、能够保护好乡愁,必须是在现代化路径中、社会整体财富增加时才能达到。而我们研究城市可以知道,城市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同时也是财富中心,50%的城市文明表明社会财富增长进入了快车道,它对农村的保护、重建、文明和经济血液的输入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浙江和江苏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强大的财政能力有助于改变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城市反哺乡村的功能。
乡村重构是要重构乡村的现代性,所谓现代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城市性,让乡村人有城市人的生活取向、价值取向和生存能力。传统的农村人是生产和生活不分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人是生产和生活时间相分离的,可以想象传统农村变成现代生活的聚集点、现代生活的小镇,就如孟德拉斯所说:那样的乡村里,农民的房子比城里人大、农民的冰箱也比城里人大,但那已不是传统农民,他们在敲响传统农业的丧钟,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要想保护好农民、要想农民生活得好,就必须减少农民。要想保护好美丽的乡村和“乡愁”,必须发展现代化、走城市化发展道路,反过来才有能力、有经济、有技术去保护好这种正在消亡的村落和集体记忆。
(摘编自张鸿雁《重构乡村是我们的使命》)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真正的乡村城市化,并不是指乡村人口都向城市迁移,而是指乡村人能建构起城市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
B.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摊子大、问题多、任务重,可以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变革的成功经验中获得理论启发和实践借鉴。
C.现代乡村文化建设要以形成乡村文化自觉为目的,在社会文化精英引导下重构优秀地域精神和值得传承的集体记忆。
D.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让他们受教育、有集体良知,才能保护好乡村文化、文脉和集体记忆,真正留住乡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从穷民教育开始解决农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
B.文化重构是乡村重构的核心问题,应立足区域发展多元化样态,打通多学科知识边界,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
C.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单纯依靠农民,需要农民市民互融互通,以传播城市文明的方式助推乡村文化自觉重构。
D.乡愁的建构要强调打造和发展乡村特色,保护具有原地点精神的乡村文化和历史,避免出现万村一面现象。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重构乡村”理念的一项是(3分)( )
A.某地区与农业院校合作,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作物实施全过程智能跟踪管理,改变了生产方式。
B.某乡村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活动,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C.某村依托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打造红色文化村落,使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D.某地政府划出专款,逢年过节对孤寡老人予以慰问,并为其改造危房,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
4.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重构密切相关,请简要说明前者对后者的作用。(4分)
5.习近平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谢仰止半躺在椅子上,跷二郎腿,叼着一品梅牌香烟,不屑地睁着半只眼。旁边在唱《贵妃醉酒》,票友们的目光聚在唱和拉的圆心里,只有我堂伯的椅子斜着背对他们。他在等我。但我走近了,他睁开的半只眼也闭上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