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23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学校2025届高三考前信息卷二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当下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泛戏剧形式;从小剧场戏剧到山水景观戏剧,从沉浸式演出到互动式游戏,观众可以参与其中,甚至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并影响剧情的发展。这些泛戏剧形式打破了观演分离的审美界限,将戏剧与娱乐融为一体,模糊了戏剧的边界。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泛戏剧探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戏剧。
严肃戏剧的上乘演出,必然是在剧场,或者类似于剧场、能够形成肃穆表演场域的空间中,有有形或是无形的舞台,始终保持着使观看者足以产生审视、思考、审美共情的相应距离。不能想象《雷雨》演出时,观众跑到舞台上给繁漪喂药吃,对经典戏剧来说这样做岂不破坏了应有的氛围?
在今天,经典的文本内涵、舞台演出的规范性与规定性依然是戏剧审美不可或缺的因素。罔顾剧场的集中性和原剧规定情境的尖锐冲突,以随机的路线、偶然的遇见、惊讶乃至惊悚的感觉作为卖点,违背了冲突集中化、人物典型化、舞台演出规范化以及观众审美对象相对一致的戏剧之本质属性。因此,尽管以《不眠之夜》为代表的一系列结合了文旅、游戏等娱乐方式的演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可以视其为依托严肃戏剧经典而进行的改良与探索,但最好不要将其归类于严肃戏剧,否则反而招致戏剧专业人士的否定,影响其发展。
戏剧的特性之一,是演员演戏、观众看戏的二元共生。演员与观众一定要构成适当的审美距离和空间阻隔。但是,一些泛戏剧模式试图完全消解观演之间的距离,在这些作品中,观演关系的互动尺度非常难以把握,不但失去了观众欣赏戏剧中情节冲突张力、演员表演张力的恰当审美距离,有时甚至会造成观众尴尬无奈的窘境。
甚至有些舞台演出重视环境营造,忽视剧本,特别强调观演关系的同构,体现出重场面、强互动、弱剧本或无剧本的特征。曾有一部外国作品,演员到观众席中随意找了位年轻女孩亲吻,若非提前安排,一般女观众很难在众目睽睽之下配合其观演合一的自然主义表演。这些演出破坏了观与演之间的审美距离,从本质上是对严肃戏剧的破坏性解构,是对戏剧艺术的割席。
(摘编自谢柏梁《戏剧属于剧场 边界不容模糊》)
材料二: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媒介演变,丰富多样的演艺新形态在不断出现:沉浸式剧场、旅游剧场、景观戏剧、全息剧场、环境式戏剧、游戏剧场等。这些新演艺形态,其特征并没有溢出戏剧的边界,而是在推动戏剧艺术不断发展。
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在其著作《空的空间》里这样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一些泛戏剧模式试图完全消解观演之间的距离,此举可能会让观众陷入尴尬的窘境。
B.材料一认为舞台演出重场面、强互动、弱剧本或无剧本的现象本质上是对严肃戏剧的破坏性解构。
C.材料二认为,戏剧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与戏剧的演出场所以及是否注重与观众互动没有关系。
D.材料二认为,戏剧演出的完整与否和成功与否,不仅事关演员,还与观众的参与和反馈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假设《雷雨》的演出场景,指出严肃戏剧的上乘演出应与观众保持适当的距离。
B.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元素的加入,使新演艺形态突破了传统剧场的限制。
C.材料二以古希腊酒神剧场、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等为例,说明演出空间可不受限制。
D.两则材料都探讨了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的利弊,但双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却不同。
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沉浸式戏剧《巾帼》采用全息投影技术,让真人演员和虚拟人物同台“飙戏”,其中,对杨开慧的深情家书、赵一曼的悲壮遗书的演绎感动了观众。
B.2023年,敦煌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游客可以选择性地扮演相关角色,进入随机选择的戏剧画面中,自由穿越4.5万平方米壁画。
C.《宋城千古情》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来融合观演空间,通过声、光、电营造独特观演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
D.环境式游戏剧场《旧物盒》以找寻“旧物盒”为线索,联结某个区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观众成为游走在时间记忆中的玩家。
4.两则材料对《不眠之夜》的定位有何不同?为什么? (4分)
5.当下,脱离传统剧场模式的新型演出形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你在高原6:我的田园(节选) 张炜
我的园子除了拐子四哥夫妇,再就是从周围村子里找来的帮工,最忙的季节还要加人。闲着的时候拐子四哥偶尔也到毛玉那里去,他有一次从那儿归来就想纠正我一个错误,说那女人不叫什么“毛玉”,大半是“猫玉”。也许吧,因为她屋里的确养了一只肥胖油亮的黑白花大猫,像她一样有了一把年纪,也同样是狡黠,生气勃勃。四哥对毛玉的评价是:这个女人能为大了。
他并没有解释她有什么“能为”,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