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500字。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科学诉诸理智,艺术诉诸情感,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科学的探索活动会伴有各种感情,然而这些感情并不进入科学研究的结果中。我们现在观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并不能发现这位科学家在完成元素周期表时确实感到的悲伤、疲惫和喜悦。艺术作品则与此不同,它不仅物化艺术家的理智活动,而且物化艺术家的感情活动。尽管如此,科学研究仍然和感情密切联系。没有感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在炽烈的感情的驱动下,科学家的理智才会发挥到极致。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抒情诗,就没有物理学。
  ②物理学和抒情诗的联系体现在某些以诗的形象为感础的科学术语上。虽然科学家的感情不可能进入科学理论、定律和公式中,然而对某些物质和科学现象的命名却可以带有某种审美情感。物理学家们对所有的新粒子的命名就表明了这一点。他们把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为“强子”,该词的希腊文词根意思是“肥胖”或“厚实”。作用不强的粒子被称为“轻子”,该词在希腊语中是“瘦”“脆弱”“小”的意思(在希腊,该词指最不值钱的硬币),把质量介于核子和电子中间的粒子称为“介子”,词根是“中间”的意思。中微子是在中子后面加上意大利语中的昵称词尾得来的。1930年瑞典化学家塞夫斯德朗从一种砂中提炼出一种稀有金属,这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23号元素,他用本国民间传说中一位女神的名字把它命名为“钒”。在化学元素中,氮来源于希腊语“不实际的”;铁来源于拉丁语“堡垒”,金来源于拉丁语“朝霞”。而“王水”“贵金属”也是形象的命名。天文学中银河、大熊星座、狮子星座等许多星和星座的名称,物理学中各种“波”和“场”、原子核、电子云、宇宙粒子云等,它们最初的语言基础都是形象。
  ③物理学和抒情诗的联系还体现在科学著作的风格上。19世纪物理学的两个最大成就就是电磁学和统计力学。统计力学的奠基人有3位,其中一位是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他在看了麦克斯书论述气体动力学的一篇文章后说过,一个音乐家能够从头几个音节分辨出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同样,一个数学家也可以只读一篇文章的头几页,就能分辨出柯西、高斯和雅可比的文章。法国数学家的风度优雅卓群,而英国人,特别是麦克斯韦,具有非凡的判断力。麦克斯韦写科学论文就像音乐家写没有注释的标题音乐,一个个结论接踵而至,接着,意外的高潮突然降临。最后,大幕降落。
  ④科学著作要与客观事实严格相符,为什么它们能像艺术作品一样具有不同的风格呢?杨振宁先生的解释是,科学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丽的地方。不同的科学家对这个结构不同的美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可见,科学著作的风格产生于对科学美的不同感受。
  ⑤20世纪两大物理学家狄拉克和海森堡就具有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杨振宁用“秋水文章不染尘”来形容狄拉克的文章。秋拉克的文章独创性强,非常清楚,干干净净,没有渣滓。跟着他走会学到很多新东西,但是写不出新文章。杨振宁先生还用唐朝诗人高适的两句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形容狄拉克的风格。“性灵”和“风骨”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在诗中“性灵”指不拘格套,从自己胸臆流出;“风骨”指格调。狄拉克最大的贡献是提出狄拉克方程,这个方程独出心裁,又包罗万象,解释了无数的物理和化学现象,所以是“性灵出万象”。狄拉克方程出来后,受到很多人、包括当时大物理学家如海森堡、破尔、瑞士物聪学家泡利等的冷嘲热讽,但是秋拉克绝不动摇,最后大获全胜,所以是“风骨超常伦”。
  ⑥海森堡和狄拉克是好朋友,然而他们的风格很不一样。海森堡喜欢爬山,他以爬山为例说明自己的科学探索。爬山的时候,往往到处都是雾。经过一段时间攀登,你忽然模糊地、刹那间从雾中看到一些景象,你看到你要找的那块大石头,从此以后情况发生突变,你知道了你的前进方向。海森堡的文章中有出其不意的创新,然而有很多雾,朦胧不清,有很多渣滓。如果你把他的文章中坏的地方去掉,把好的地方发展下去,那么,你对它的发展也就很重要。
  ⑦物理学和抒情诗的联系也体现在科学家的艺术生活中。虽然牛顿对艺术没有兴趣,很多科学家由于工作紧张无暇顾及艺术,然而毕竟也有很多科学家是艺术爱好者。海森堡和或思都能熟练地演奏钢琴,海森堡的妻子曾是他在一次音乐会上演奏钢琴时的听众。海森堡于20世纪30年代在某比锡主持理论物理讨论班时,来自不同国家的成员都爱好古典音乐。海森堡认为理论物理的美和音乐的是有联系。爱因斯坦无论在哪里旅行,都带上他心爱的小提琴,他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曲子时如痴如醉。他认为音乐演奏的气氛有助于科学问题的思考。这些都表明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互补作用。
  ⑧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常常为人所援引:“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掷骰子的结果是偶然的,无法预测的。而造物主的安排是必然的,符合规律的。爱因斯坦想知道宇宙结构的奥秘和世界终极的美。科学家们一旦初窥宇宙预定的和谐,往往有一种敬畏感,这也是一种庄严感、神圣感。对于他们来说,宇宙结构所呈现的美是一种“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扬振宁先生语)。这种美和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很相似。难怪海森堡酷爱柏拉图的著作,无论从军参战还是出外旅行,都随身携带。海森堡钻研过柏拉图的《斐德罗篇》,希望用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来解释他所见到的科学美。
  ⑨柏拉图的美本身是“精纯不杂的美,不是凡人皮肉色泽之类凡俗的美,而是那神圣的纯然一体的美”。一个人见到这样的美,心情会怎么样呢?“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物理学和抒情诗》,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成果本身不体现情感,但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离不开炽烈的情感和审美感受。
  B.文章引用玻尔兹曼的话,将音乐家和数学家类比,旨在说明科学思维与艺术的相通性。
  C.科学著作具有个人风格,源于科学家在模仿艺术家写作,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D.爱因斯坦和杨振宁的话表明他们都认同宇宙结构呈现的美是符合规律的终极的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航天器命名为“嫦娥”号、“墨子”号等,其命名方式与化学元素“钒”类似。
  B.狄拉克的文章如“秋水文章不染尘”,而海森堡的文章如“雾中登山”、二者风格迥异。
  C.海森堡酷爱古典音乐,爱因斯坦随时带上小提琴,这些例子说明科学家都是艺术爱好者。
  D.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从论证物理学与美学情感的关系出发,最终升华至科学涵盖美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⑦段论点的一项是(    )
  A.青霉素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的部分画作被皇家艺术学院收藏。
  B.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飞行器设计手稿兼具工程价值与艺术美感。
  C.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期间创作大量诗歌。
  D.创立了相对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我常在音乐中思考科学问题。”
  4.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证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结构上并列,但内容上却层层深入,试作分析。
  5.本文在科研创新上给我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尘
  杨朔
  我久久地徘徊在临汾车站附近,孤独、焦烦,不时把行李卷从一只手转到另一只手。我刚下火车,要到城里去找八路军总部,可是天还不亮,不能进城,想先找地方歇歇。敲过几家店门,房间全满了,不是旅客,而是队伍,这儿的栈房差不多临时完全变成军营。
  原始的蠢笨的牛车聚集在站外。①车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