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030字。

  吕梁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怎么给文明下定义?“文明”两个字中最关键的字就是“文”,而“文”字的写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正面站着,并特别画出了他的心。用道德来修养这颗心,这就是古人的文明观。进一步讲,德的内涵是诚信。诚信思想的创造和产生,来源于现象授时。“我和时间从来没有约定,但是它如期而至”,古人由此萌生了“至信如时”的观念,并且把诚信作为道德最核心的内容来修养自己,这就产生了文德,也就产生了文明。
  文明概念的核心就是文,文强调修心,即文德,具有了文德就有了文明。按照这个逻辑,“文”字本身反映的就是文明,那么中国“文”字出现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文明起源的年代,我们去探讨追溯汉字的起源就非常有意义。在距今7000年的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我们找到了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这显示7000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
  可以说,人类最早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古人有意识地对空间和时间的规划。而规划空间的方式,就是立表测影。古人以表为圆心,以一定长度为半径画圆,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别记录表影与圆的交点,将其用绳连接成线指示东西,同时另取其中垂线指示南北。两条绳子形成的十字形图像,就称为“二绳”,多次记录积累二绳,使线发展出了面积意义。在中央的二绳之外,形成四个缺口,就被称作“四钩”。指向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四条线,叫四维。后来基于二绳原型创造出的汉字“甲”,作为了十个天干的第一个字来标注空间、时间;四个钩里面的空间组成了汉字“亚”的原型,象征最早的人们认为的大地的形状,这些文字都不是简单的造型问题,而是具有宇宙观的背景。
  如果我们总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道德观,二是宇宙观。我们回顾过去的5000年也好,8000年也好,不是为了满足于过往的辉煌、陶醉在过去的成就当中,而是为了汲取经验和教训。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中走过来,历史的经验指引了我们未来的道路。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去思考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出去。
  (摘编自冯时《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
  材料二:
  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些古老的文字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汉字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记录生活,创造了象形文字,而这些字的形态变化正是汉字演变的见证。例如“天”字的形成,最初是通过象意方式来表达,只是一个大字头,加上上方的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在观察时间中萌生了“至信如时”的观念,中华文明中的诚信思想即源于此。
  B.古人用立表测影的方式规划时间空间,而后形成了“二绳”和“四钩”的概念。
  C.中华文明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中华文明具有承继性,其历史经验对未来有指引性。
  D.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可以透过远古的汉字推测出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的写法反映了古人的文明观,据其出现时间可推测文明起源年代。
  B.汉字的发明创造与华夏祖先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记录有关。
  C.我们如果研究早期中华文明,可以将研究甲骨文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
  D.小篆字体的提出以及《仓颉篇》的完成,标志着汉字部首制的形成。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甲骨文中的“人”字写作“ ”,肢体站立,反映人类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站立起来的人的精神,下可立于地,上可达于天。
  B.西汉时期,汉字通过贸易走向世界,吸引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关注;汉武帝时期,汉字与周边文化交融,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文化传播。
  C.1935年,国民政府制定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后来该方案被搁置;到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相关方案几易其稿,到1986年才告一段落。
  D.人们看到陌生汉字,若不查字典,很可能闹出“读字读半边”的笑话。如发酵的“酵”,常常被国人读成“xiào”,更别提初学汉语的外国人了。
  4.关于汉字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两则材料有哪些相同的认识?请简要概括。(4分)
  5.作为当代青年,面对汉字文化传承危机的现实,你能为此做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材料谈几点做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梅池琴韵
  肖学文
  钟林生老人走到老梅树底下,摆开架式,下腰,踢腿,甩袖,清嗓子,再悠悠地亮开喉咙。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
  ①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大门口探出头来,只一晃,又缩了回去。很快,小男孩就被两个大人拉了出来。他走到钟林生老人跟前,嘟着嘴叫了一声:“太爷爷!”老人笑呵呵地招呼:“把架子都扎起来,把身子都动起来!”
  老老少少四个人,钟林生老人,他的大儿子、孙子及曾孙子,都是梅池嗡琴戏剧团的骨干班底。晚上,他们要表演嗡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