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60字。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2025年冲刺题(四)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应认真核对答题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病毒是地球上最小的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一般是一个特定形状的蛋白质外壳,壳里包着一段核酸,有些种类在外壳的外边还有一个包膜。离开活细胞之后,病毒不会表现出任何生物活性,与石头或者塑料没有不同。但是它一旦进入细胞,就会开启自己的生活史:按照自己的核酸来复制生产新的核酸,同时生产新的蛋白质外壳,然后把新的核酸和外壳装配成新的病毒。新生成的病毒释放后,再去侵染其他细胞,进而摧毁组织和器官。
对人类来说,免疫系统肩负着防御入侵病原以及筛查人体变异细胞的功能。一般来说,免疫系统发挥功能依赖两种途径。微信公众号祝余京墨
第一种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也叫作自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拥有能够对付病毒的新型武器。其中之一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名字听上去比较冷酷,实际上也是毫不留情的“冷血杀手”。这种细胞能够识别出体细胞是否被病毒侵染。这是因为体细胞像是西游记里的小妖精一样各自有一个“腰牌”作为通行证,自然杀伤细胞的工作就是检查“腰牌”。被病毒侵染后,有些细胞会失去“腰牌”,自然杀伤细胞发现后,就会迅速出手,直接将其杀死,从而使其中的病毒被扑灭。另一种武器被称为RNA干扰现象,英文简称 RNAi .RNA 干扰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我们前面提到,病毒的结构跟汤圆差不多,一层蛋白质外皮,里面是核酸构成的馅。不同的病毒,其核酸也不同,有的是RNA,有的是DNA。对于RNA病毒来说,想要繁殖必须以RNA为模板来合成新的 RNA分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涉及两条RNA分子形成双链RNA的过程。而细胞中有一类蛋白能够专门识别双链RNA分子,只要它们识别到双链RNA,就会将其剪断。这样一来,病毒的繁殖就无法进行,因此这是一种细胞内部对抗RNA病毒的有效方式。
第二种途径称为特异性免疫,也叫做后天免疫或者获得性免疫。它能够针对特定的每一种不同的病原体来定制不同的“武器”,这些“武器”的本质是能够与病原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蛋白,被称为抗体。生产这些抗体的细胞称为B细胞。B细胞能够独立完成抗体的设计和生产,但它需要它的上级向它传递病原体的具体特征信息作为参考,这些上级细胞称为T细胞。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被“巡逻兵”巨噬细胞吞噬,并向T细胞汇报该病毒的特征。T细胞将病毒特征传递给B细胞,B细胞的一部分成长为效应B细胞,制造大量抗体来抓捕病毒;另一些B细胞会成长为记忆 B 细胞,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记住该病毒的特征。如果人体第二次被这种病毒入侵,那么这些记忆 B 细胞就会迅速而大量地成长为效应B 细胞,产生毁灭性数量的抗体来快速清除病毒。这就是主动疫苗的原理:先将减毒性或灭活的病原注入人体,激发人体产生记忆B细胞,这样当真正病原再次入侵的时候就会激发记忆B细胞,使病原被快速清除。
(摘自牟福朋《病毒与人类的战争》上篇,有删改)
材料二:
1929年,弗莱明发现了人类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更多的抗生素,并且知道了这些抗生素并非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而是直接针对细菌的生命活动过程进行破坏,从而杀灭细菌的。如果把免疫系统比作盾,那么抗生素就是矛,让人们在对抗细菌感染时有了主动进攻的武器。受此启发,人们也希望能够研发一类直接对抗病毒的化学物质帮助人体对抗病毒。这些物质就是抗病毒药物。
与疫苗相比,抗病毒药物的优势在于,疫苗更多只能做预防,而抗病毒药物可以做治疗;而且对于RNA 病毒来说,目前来看抗病毒药物比疫苗更靠谱一些。但是,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仍然要
时候,人们会同时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这样可以减小病毒逃脱药物的概率。
(摘自牟福朋《病毒与人类的战争》下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毒进入细胞,按照自己的核酸复制出新的核酸后,生产新的蛋白质外壳,再把新的核酸和外壳装配成新的病毒。
B.自然杀伤细胞通过识别双链 RNA来清除被病毒侵染的细胞,这种机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武器。
C. RNA 干扰现象通过剪断病毒的双链 RNA分子来阻止RNA病毒的繁殖,这是细胞对抗所有病毒的有效手段。
D. 作者将抗生素比作“矛”,将免疫系统比作“盾”,生动形象地说明二者在对抗细菌感染时的不同作用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介绍了病毒后,在主体部分采用了总分式结构说明免疫系统发挥功能依赖的途径。
B.文章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如在讲解病毒结构和免疫系统时,运用比喻,通俗形象,生动活泼。
C.材料中列举抗生素“抑制DNA 合成”等功能,说明细菌的复杂生理活动为药物研发提供了空间。
D.作者将抗病毒药物与疫苗比较,说明抗病毒药物比疫苗更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完全杀死病毒。
3.下面是当病毒首次入侵人体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部分反应流程,其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病毒 →T细胞直接识别→B细胞分化 → 记忆B 细胞产生抗体
B.病毒 →巨噬细胞吞噬→B细胞独立设计抗体 →T 细胞传递信息
C.病毒 →巨噬细胞吞噬并汇报→T细胞传递特征→B细胞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D.病毒 →记忆B 细胞直接激活 →效应B 细胞快速产生抗体 →T 细胞辅助清除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早晨六点钟 刘白羽
南方的雨季开始了,向最后一条省界追击敌人的部队,已经两日夜没有睡眠,今天天黑以后只有在雨地里安置露营。全部宿营后,营长沈贵良巡视了一周,最后钻进了他自己那间油布搭的“小房”。油布上唰唰响着雨声。
这时,有一个人在外面唧咕唧咕地走过去又走过来。沈贵良一骨碌爬起来,他听出那是师长的声音,他走出去敬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