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960字。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自测(二)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5.5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写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3.用黑色钢笔或中性笔作答。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清明时节的雨,总带着氤氲的诗意。 甲 。以“春游”和“踏青”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类型,演绎着清明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澄澈的审美意蕴。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描绘的便是1400年前的春日______________(胜境/胜景)。①山峦叠嶂,碧波荡漾,画中游人泛舟水上,衣袂似与微风同舞,妆面与桃花相映成趣。②在笔墨交融中,人如芥子般隐入自然,消弭了与山川的距离。 乙 。这种咫尺千里的山河胸襟,代表了中国山水文化独特的美学追求。
丙 。【A】唐代张萱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以疏朗构图描绘虢国夫人一行游春踏青的场景。仕女风姿绰约,马匹膘肥体健。画家未着一笔草木却满纸生绿,将旖旎春光藏进了鞍鞯的绣纹里。③背景用留白隐喻雨后的澄净,是空潆湿润的洇痕,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传神写照,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追求的体现。
澄澈是人内心的纯净。明代周臣《春山游骑图》中,旅人沿山径蜿蜒而上,马蹄叩击桥板的节奏与松涛共鸣,观者视线随山势跌宕而起伏,仿佛能触到苔点皴染的山石、飞白勾勒的流云。中国艺术从不孤立地凝视一草一木, 丁 。【B】踏青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让身心成为春光的容器。
我们从一幅幅______________(精美绝伦/美轮美奂)的画作中不仅感受到“惜春不觉归来晚,花压重门带月敲”的闲适,“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的率性,而且领悟了清明画境的终极美学:④澄澈不是逃避暄嚣的幻境,而是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心灵的清明。______________(倘若/既然)心灵如清明雨水般澄澈,画者与观者就可以超越形骸束缚,在笔墨间体悟天地的______________(生生不息/声声不息)。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鞍鞯(jiàn) 衣袂 笔墨交融 B. 旖旎(yī) 胸襟 山峦叠嶂
C. 蜿蜒 暄嚣 风姿绰约(chuò) D. 皴染(cūn) 形骸 山势跌宕
2. 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胜景 美轮美奂 既然 生生不息 B. 胜境 美轮美奂 倘若 声声不息
C. 胜景 精美绝伦 倘若 生生不息 D. 胜境 精美绝伦 既然 声声不息
3.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甲、乙、丙、丁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人对节气的观察、既顺应了农耕文明的时序,亦是对自然审美的投射
②这种“身在山中不见山”的沉浸式体验,暗合宋代“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学观
③澄澈是中国画上的留白
④人和云霞草木共呼吸,恰似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④③②① D. ④①②③
4. 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意蕴”“碧波荡漾”“膘肥体健”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 “相映成趣”的意思是互相映衬显得更有趣味,其近义词是“相得益彰”。
C. 文中A处画线句子的主干是:张萱描绘场景。
D. 文中B处画线句子中的“不是……而是”表示选择关系。
5. 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画中人的“妆面”比作“桃花”,生动展示了山水画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B. 句②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画中人比作微小的“芥子”,凸显人的渺小,体现了展子虔《游春图》中咫尺千里的山河胸襟。
C. 句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唐代张萱运用留白手法,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凸显留白的价值和意义。
D. 句④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鲜明地表达出清明画作的终极美学,是要保持澄澈、清明的心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鞍鞯jiàn——jiān;
B.旖旎yī——yǐ;
C.暄嚣——喧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胜景:指优美的风景;胜境:指风景优美的地方。此处说
二、(8分)
学校开展“科技创新•强国筑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①4月19日7点30分,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赛,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正式开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