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060字,答案扫描。
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成果。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轫起过促进作用,这是西方学者从培根以来所共同承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曾受到西方伏尔泰等著名启蒙思想家的高度推崇,也是历史事实。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中国对于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真实情况,这是不可抹煞的。
②在欧洲、西亚以及印度, 宗教是维系人心的力量。他们从上帝、神、佛的信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则。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孔子说: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孔子对鬼神持存疑态度, 以为“义”的根据不在神而在于人民的生活。孔子再传弟子公孟子(即曾子弟子公明高)倡言“无鬼神”。儒学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不信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而对于道德却有坚强的信念,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虽然还没有达到科学的道德观,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观, 比宗教的道德观为高明。
③“相反相成” “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其弟子很注重“辨惑”。 《论语》说: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 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是惑也。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 即是自相矛盾。 “辨惑即是辨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
④儒家承认人有独立的意志, 并宣扬道德的自觉性。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夺的志即是独立意志。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即赞扬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孔子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 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 他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以为人们生而具有“仁义忠信”的道德意识, 因而具有内在的价值。儒家肯定人人都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的价值是天赋的,是不以社会地位而转移的。孟子的这种人格价值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孟子更提出“大丈夫”的人格标准,他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伟大的独立人格的明白宣示。
⑤儒家重视人伦,但是先秦儒家认为,子事父, 臣事君,都是相对的服从, 而非绝对的服从,如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鄙视以事君为事的人,他说: “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荀子亦有“从道不从君”之说。汉儒提出“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 宋儒更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天下无不是的君”, 于是子对于父, 臣对于君, 逐渐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虽然如此,从汉魏以至明清,历代仍有“特立独行”之士,仍有不
第 1 页 共 8 页
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的人,这也是必须肯定的。
⑥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孔子称赞管仲: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这是赞扬管仲尊王攘夷,保卫了华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部族与部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对外的矛盾斗争。在这类斗争以及战争之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受侵略的一方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乃是正义的,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值得为之杀身舍生的,主要是民族的主权与尊严。宋代宗泽、岳飞反对金兵入侵, 宋元之际文天祥、谢枋得,明清之际史可法、黄道周都以身殉国,都发放出崇高灿烂的辉光。鸦片战争以来,更涌现了很多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精神,令人仰慕、令人感动!这一爱国主义的传统是不应忽视的。
(选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儒家伦理政治学说受到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高度评价,四大发明也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发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儒家虽然还没有达到科学的道德观,但因其摆脱了鬼神信仰的束缚,所以能将道德基础牢固建立在人本主义之上。
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 “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 以其为指导的思想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
D.汉儒的“三纲”说,改变了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宋儒宣扬的主张则将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的内容。
B.作者引用孔子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最高准则。
C.历史上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都具有孟子所说的伟大的独立人格。
D.“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主要体现在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方面,凡为此奋斗者都令人敬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老子》)
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张介宾《景岳全书》)
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张载《太和》)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
4.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4分)
5.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缺乏独立人格观念,没有“真正的人”。请根据本文相关内容,写出反驳要点。 (6分)
第 2 页 共 8 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色痴
阿英
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皂斗染黑,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主顾若是苛刻,就会有人说,去留祥佐村, 找刘独眼去。
刘独眼染的布,①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 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鲜亮明艳,皂洗日晒摩擦均不脱色。
调色配彩,全凭眼力, 刘独眼却盲了一只眼。 另一只,视力亦极弱。辨色时,他的脸凑得极近,独眼紧贴上去,脑袋来回移动,状颇可笑。刘独眼制染液,看起来更是腌臜,一锅色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