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1295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
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中国素来有“书画同源”一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里说:“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 鸟兽之迹,而立六书。”这是从书法与绘画的起源上说的。
而在艺术的境界和追求上来说,“书画同源”又表现为相似的艺术趣味。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过: “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书法和绘画之所以在艺术趣味上也“同 源”,是因为, 一方面,中国文字的孳乳,是丛象形出发,逐渐生发出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抽象的 表意形式,从反映事物之形象的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表现符号;另一方面,中国绘画从秦汉时代开始, 就奠定了一种轻写实而重抒情、写意的艺术倾向,绘画从客观如实地展现自然、人物的形象,转向表达画 家本身的情感、观念和想象。这样,中国的文字和绘画,就呈现出一种合流的趋势。于是,它们的形式载 体——书法和中国画,就具有了一致性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代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气韵”,也就是“神韵”, 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便成了这一时代绘画的最高艺术水准。而 后,山水画、花鸟画等兴起以后,“气韵”便从人物扩展到一切绘画的表现对象。绘画的气韵表现,所依 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 淡和干湿。
关于书法的气韵,汉代书法家蔡邕曾说过:“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 者,散也”,是说书法是审美心胸、艺术情思的表现。在古人心中,文字本身是有生命、情韵的,书法家 的使命,就是把文字本身的生命律动和情韵展现出来。
关于绘画的气韵,苏轼在一首评论文与可画竹的诗中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文与可笔下的竹子融入了主观的情致、神思和想象,因而变化万端,活泼泼地展现出了“自 然”本身的生动景象与境界。
只有 气韵生动的书画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美”的,才能展现出中国文人的情怀和创造力。
(摘编自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
材料二: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 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 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 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察,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约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中国文字从象形演变为抽象的表意符号,绘画也由写实转向写意,二者的艺术追求呈 现出合流的趋势。
B. 材料一认为,“气韵生动”本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因为书画工具的一致和笔法的相似,便也成为 书法的艺术趣味。
C. 材料二提出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理念,强调重视绘画自身因素,包含了作者对绘画艺术传承与发 展的反思。
D. 如有证据表明原始文字的象形兼具审美功能,或原始绘画兼具实用功能,便可作为“书画同源”说 法的支撑。
2.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元代书画家朱德润说:“故仓颉作书之义,与画体同而文异。”
B. 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 ”
C. 学者闻一多认为书与画只是近亲,因为相近,便喜欢互相拉拢。
D. 作家王鼎钧认为“书画同源”指的是书画都要师造化、法自然。
3.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息路。(4分)
4. 画家张仃认为(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就是中国画的个性,请结合文本评价画家张仃的看法(6分)
二 、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课内文本赏析(本题共1小题,2分)
5. 下面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阿 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展现阿Q 的“精神胜利法 ”, 揭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B.《 边城》是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以及 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C.《 风景谈》中作者兼用第二和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主要介绍自己的见闻,第二人称把读者当作 眼前朋友,显得亲切动人。
D.《 秦腔》通过书写“秦腔”,这一根植于秦川人民日常生活、充满力量美和泥土气息的曲艺形式, 歌颂了中国人民内在的巨大力量。
(二)课外小说鉴赏(本题共4小题,16分)
地 难 萧红
何南生在抗战之前做小学教员,他从南京逃难到陕西,遇到一个朋友是做中学校长的,于是他就做了 中学教员。做中学教员这回事先不提。就单说何南生这面貌, 一看上去真使你替他发愁,两个眼睛非常光 亮而头时时在留神,凡是别人要看的东西,他却躲避着,而别人不要看的东西,他却偷着看,他还没开曰 说话,他的嘴先向四边咧着,几乎把嘴咧成一个大柴盒形,那样子使人疑心他吃了黄连。
“这是干什么…… •这些人,中国人若有出息……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