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0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当下的文学界,学科化与市场化对文学批评的双重挤压已成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批评的使命何在?文学的本质追问是否还能得到回应?随着文学研究日益知识化、专业化、学科化,文学批评也更多地成了一种知识演绎的工具,而少了与生命和心灵的对话。如何在当下复杂的文学生态中,仍然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光彩和力量,谢有顺的文学评论集《文学的深意》是值得重视的个案。
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学术风采的展示,还应是一座连接生命、心灵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谢有顺在《文学的深意》中强调,文学作品不仅是形象与思想的载体,更是“生活与价值的双重想象”是作家与批评家之间带着情感温度的交流。
这是一部为批评“立心”之作。所谓“立心”,即在批评中找到某种“魂魄”——这是批评能否持久、能否具有穿透力的关键。谢有顺认为,好的批评文章,不仅要触及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核,更应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文体,展现批评家的情感温度和学术深度。
以一种生命的学问,理解一种生命的存在,这才是好的批评路径:它不反对知识,但不愿被知识所劫持;它不拒绝理性分析,但更看重理解力和想象力,同时秉承“一种穿透性的同情”,倾全灵魂以赴之,目的是经验作者的经验,理解作品中的人生,进而完成批评的使命。从谢有顺对孙绍振、陈思和等人的论述中能看到,“立心”不仅是文学的内在追问,更是一种人格修炼和价值选择。
为文学批评“立心”,不仅源自谢有顺对文学本身的热爱,更源于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
在论及莫言在《檀香刑》后的写作变化,谢有顺没有流于分析叙事结构等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文本世界后指出:“感觉象征化后所创造的世界,才是属于莫言独有的世界,就像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都在自己的象征世界里写作。”
他探讨徐则臣等作家的形象建构,“徐则臣让自己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重要的秘诀,正是他懂得在写作中如何平衡‘我’的感受、扩展‘我’的体验。概括起来说,徐则臣用以平衡和扩大‘我’的感受、体验的三种方式是:写同时代人,‘到世界去’,艺术自律。”
他警觉文学的轻浅化和欲望化,“文学并不反对轻松和幽默,但任何的写作,都要繁惕一种语言打滑的状态,即便是那些以讽刺、诙谐见长的作家、艺术家,最终被人记住的,也肯定是他那颗庄重之心。生活或许正在越来越轻浅化、世俗化、欲望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甚至还将越来越技术化、空心化。但值得文学记录的永远是‘沉重的时刻’,即便身处灵光消逝的年代,文学也不会停止寻找永恒的光芒。”
这些论述,饱含谢有顺对文学“活泼泼的生命意识和精神意志”的明确呼唤。这不仅使他的批评有艺术的气质和思想的光芒,还能借着批评中的锐利眼光,看清纷繁的文学现象后面的真相,并洞察作家创作观念的变迁。
这样的批评,也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它不同于冷冰冰的学院派文章,而总是在文字里充满着对作家、作品的体恤和关怀。谢有顺说:“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这种以生命的文学理解生命存在的方式,使文学批评不仅是“术”,更是一种“道”,其目的是要在批评的背后站立起一个人,进而重构人的文学的精神维度。“写作变革的大方向应该是道德勇气的确立和理想信念的重铸,写作的最终成果是创造人格、更新生命。有必要重申,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
文学不仅是语言文本,也像是精神隐语,人性、生命、心灵的细节都隐身其中。如何通过艺术实现二者之间的综合和平衡,就是谢有顺所强调的写作之道。
谢有顺认为,阿来是有超越性精神的作家,“这种独特的、中国式的超越性精神,不仅让阿来重新理解了宗教,也让他站在人的角度,重新理解了人——理解了一群既生活在现实中又能够从现实中超拔出来的人。”
谢有顺的批评,总是能进入作品的精神内部,让作家、批评家与读者共享同一个生命世界,进而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
(许若澜《对真正的批评精神的召唤》有删减)
材料二:
可以说,从审美的、诗学的视角进入文学自身,是在方法论意义上抵达文学深度的一种路径,而其实现则需要批评情感的投入与生命的温度。“最好的文学批评是那种既有趣又有诗意的批评,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代数式的批评,以解释一切为名,既没有恨,也没有爱。”“文学批评者却必须直接表达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或体验;而这些携带有主体情感或体验的独特观察和评价的基础,正是独到的艺术发现。”尽管批评的情感温度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零度”的批评却并不鲜见。所以,在构筑“灵地”的工作中,批评家需要更加自觉地、自由地、自如地投入强烈、丰富的情感体验,以自身的敏感性和共情力面对文本,与作家和作品进行灵魂的互见与对话,使文学批评成为一种有温度、情感的批评,使批评的文字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灵魂的刻度。追求用批评文本与文学文本达成艺术和精神的互文,实现对各自美学品质的技术互证。从而,当批评家用审美的视野触摸文本的脉动,以自我的情与志品悟文本,通过对作家、作品、世界和自我的内部触摸与精神照会,产生内在的精神交汇时,文学批评便变得灵动、灵慧,方能生成汇聚审美与诗性的一方“灵地”,文学批评在审美与诗学的意义上便获得穿近“地表”的力量。
(《构筑文学批评的“灵地”与“高地》节选)
1.材料一中对划线句“文学作品不仅是形象与思想的载体,更是‘生活与价值的双重想象’,是作家与批评家之间带着情感温度的交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塑造了典型的文学形象,也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文学作品虽然是虚构的,但以现实为基础,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追求。
C.批评家在评论文学作品时,不能用冷冰冰的、代数式的批评,而应进入作品的精神内部,体现对作家、作品的体恤和关怀。
D.文学作品不仅要创造和表现生活,还要体现作家与批评家的深度交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有顺对徐则臣“平衡‘我’的感受”的分析,体现了批评家对作家生命经验的共情。
B.材料一“立心”思想与材料二“灵地”概念,共同指向批评的精神深度与诗性境界。
C.文学批评要“立心”,不仅需要文学批评家热爱文学作品本身,还需要文学批评家对人类世界的关注。
D.谢有顺强调,文学作品是语言文本,也像是精神隐语,如何在写作中通过艺术实现二者之间的综合和平衡,是作家们要思考的问题。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谢有顺“生命的学问”批评理念的一项是( )
A.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时,侧重统计不同章节的视角转换频率。
B.解读散文时,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挖掘文本背后的精神隐喻。
C.评价诗歌时,从意象组合规律出发构建形式分析的理论框架。
D.研究戏剧时,通过舞台表演视频分析演员的肢体语言设计。
4.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谢有顺文学批评“立心”的内涵及其现实针对性。
5.当今社会,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也海量涌现。新时代青年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灵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求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签,把新拔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