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1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结构规模来说,戏剧有独幕剧与多幕剧之分。独幕剧结构比较简单——它的“体积”不够大,因此,认识戏剧的结构,主要从多幕剧入手。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戏剧情节(行动),其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在西方以“幕”表示,在中国古典戏剧中以“折”“出”表示,中国现代话剧也从西方引进了分幕法。不管“幕”有多少(一般有三幕剧、四幕剧、五幕剧不等),也不管“折”“出”有多少(元杂剧一般四至五折,明传奇则十几出、几十出不等),这一完整统一的戏剧行动总是分成几个互有联系、前后呼应的段落。分起始、中段、结尾,这就是三段法。有些三幕剧,第一幕交代矛盾关系,介绍人物出场,提出冲突的核心问题,这就是“起始”。第二幕沿着第一幕提出的问题线索,继续把矛盾推向激化,人物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本领(行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性格,表明自己在冲突中的位置,至第三幕,戏剧冲突达到高潮,这就是“中段”。接着,在第三幕后部,一切“问题”大白于天下,各种人物均得到应有的结局,这就是“结尾”。易卜生的三幕剧《玩偶之家》的结构就是这样的。
  所谓四段法,就是将剧情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大段落,这正与中国古代写作诗文的“起、承、转、合”相吻合。它与三段法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只是把三段法的“中段”分成了“发展”与“高潮”而已。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戏剧情节的发展时,使用了“起始”“中段”“结尾”的概念,他同时指出,复杂的情节包括两个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他解释说: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亚里士多德没有使用“高潮”一词,但当他说“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这句话时,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了戏剧结构之“高潮”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俄狄浦斯王》,主人公的真实身份被发现之时,其命运遂发生巨大突转,人的情感几乎要爆炸,这也就是高潮的到来。由亚里士多德的“突转”与“发现”的概念,后来形成了“高潮”的说法。我们讲四段法,是为了分析剧本情节构成的特点,决不是为了机械地照此去分割剧本。有许多剧本是四幕,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幕都对应四段法中的一段。
  五段法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莱塔克提出来的。他将戏剧情节的构成分为开端(又译介绍、导入)、上升、高潮(又译顶点)、下落或反复(包括反动作的开始和最后的悬念)、结局五个部分,就是著名的“金字塔公式”。
  总之,剧本结构既有一定之规,又无万灵之法,它是多变而又多样的,一切都以生活逻辑与剧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为准。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中西戏剧结构可以追溯到其各自的审美概念。中国传统戏剧与中国传统小说类似,遵循故事的叙述模式,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事件同时展出。按传统中国的审美标准,故事需要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有发展有高潮,情节和人物需要吻合。整场戏剧被分为若干个点,这些点被一条叙述线连接。例如,《春草闯堂》的主要冲突在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西方戏剧中的“幕”,还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折”“出”,在戏剧结构中都可以用“段”来解读。
  B.四段法与中国古代诗文的写作结构相吻合,有助于分析剧本情节构成的特点,且根本上与“三段法”相一致。
  C.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复杂的戏剧情节中的“突转”和“发现”最能打动人,悬念能够使戏剧更容易感染观众。
  D.中、西方观众分别注重观看人物应对悬念的方式、对策,呈现在中西舞台上的《赵氏孤儿》能够印证这一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应该主要从多幕剧入手来认识戏剧的结构,主要是缘于多幕剧结构互有联系、前后呼应的“段落”更多。
  B.“有许多剧本是四幕,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幕都对应四段法中的一段”,曹禺的作品《雷雨》不属于这一类剧本。
  C.中国传统戏剧对线性结构的追求,使得观众可以对舞台唯美表演的欣赏具有连续性,从而获取感动、逗乐与欣慰。
  D.西方传统戏剧的各种冲突在若干个板块中发生,其中交织着相互关联的情节,但无需在各个场景中融入时间线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中关于“戏剧叙事线”观点的一项是(    )
  A.顾仲彝指出:“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是分不开的,它们就像孪生的姐妹一样,孕育和成长在一起。”
  B.易卜生的《群鬼》时间跨度20多年,剧情展开时间压缩到一天之内,从儿子国外学成归来开始。
  C.《乐记》认为,一场“乐”(歌舞)的演出,由“始”“再”“终”三部分构成,是为了符合它所表现的“事”。
  D.李渔总结中国的戏曲结构多为“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实上,并非所有剧本都是按照这一公式框架构成的。
  B.这一公式反映了戏剧冲突的某些规律,与故事发展密切相关。
  C.这一公式可适用于悲剧叙事,与《窦娥冤》全剧的结构相契合。
  D.从这一公式来看,高潮处在全剧的中部,形成匀称塔形。
  5.话剧《雷雨》对悬念的处理方式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观众体验具备中西方戏剧的双重特点。请以课文“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再相见”这一情节为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观众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抉择
  林语堂
  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阿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就要在这栋房子里决定了。
  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达成最重要的决定,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