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860字。
2026届高二年级6月份语文学科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 未成年时,我们无需任何世俗成就即可成为世界的中心,在无条件的宠爱中肆意生长。然而成年之后,社会突然变作布满势利目光的修罗场 —— 我们不得不背负“身份焦虑”的枷锁,在他人对权力与声望的丈量中寻找存在感。这种从“无条件被爱”到“有条件认可”的转变,构成了人类精神成长的残酷底色,也揭开了势利现象的情感序幕。
② “势利” 一词的语义蜕变本身就是一部微缩文明史。19 世纪 20 年代,牛津剑桥的教授们在考试名册上用 “s.nob.” 标记普通学生,这个意为“无贵族身份”的缩写,原本只是客观的身份标签,但当它在维多利亚时代演变为“因他人地位低下而歧视”的贬义词时,折射出的是平等精神对传统等级秩序的冲击。正如萨克雷在《势利人脸谱》中惊叹的,19 世纪中叶的英国已“遍地势利鬼”,但事实上,势利如同影子般伴随人类文明 —— 当斯巴达的士兵、中世纪的教士、魏玛的诗人依次成为崇拜对象时,我们看到的不过是权力金字塔在不同时代的投影。
③ 势利者的核心逻辑,是在“社会地位”与“个人价值”之间画上等号。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彻底否定“身份之外的自我”:即便你拥有所罗门的智慧、奥德赛的机敏,只要缺乏社会认可的标签,就会被归入“无价值者”的范畴。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绘的餐馆场景堪称经典注脚:中产叙述者独自抵达时,服务生的态度倨傲如冰;当贵族朋友德・圣卢侯爵出现后,经理立刻换上谄媚的微笑。这种转变不是出于对个体的尊重,而是对权力符号的本能朝拜 —— 正如经理竭力撇清殷勤与侯爵的关系时,暴露的正是势利者对“纯粹价值”的漠视。
④ 追溯势利的心理根源,会发现它与人类童年体验存在深刻勾连。婴儿无需财富、地位或成就,仅凭生命本身就能获得全然的爱,这种“无条件的被接纳”成为精神故乡的温暖记忆。而成人世界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必须彬彬有礼、学业优异、事业有成,才能兑换他人的关注。所以我们对“身份认可”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童年纯粹之爱的漫长追寻。
⑤ 大众传媒在势利现象的蔓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19 世纪英国《晨邮报》的“宫廷活动”版,连篇累牍地报道贵族的舞会、婚讯与新生儿,字里行间渗透着“普通人生活毫无意义”的暗示。萨克雷痛斥这类报纸是“势利的发动机”,因为当全社会的注意力被权贵的鸡毛蒜皮垄断时,“身份焦虑”就成为集体流行病。试想,当一个人每天阅读的都是“某位勋爵的猎狐计划”“某公爵夫人的礼服细节”,又怎能不潜移默化地接受“地位决定价值”的思维范式?媒体的选择不仅塑造着公众的认知,更在编织着社会的价值之网。
⑥ 势利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个体的道德瑕疵,更是代代相承的群体病症。《笨拙》周刊的漫画中,母亲拒绝与“想攀附的人”交往,理由是“主动示好即身份低下”—— 这种荒诞逻辑背后,是“身份焦虑”的代际遗传。当父母将“地位卑微等于人生失败”的观念注入子女血脉,年轻一代即便反感势利,也会因渴望上层认可而陷入循环。这种群体性的思维定式,使得整个社会为“赢得尊重”而追逐虚妄的标签:维多利亚风格的橡木橱柜上,60公分高的镀金公牛昂首而立,这种艳俗浮夸的设计,何尝不是人们用物质符号呐喊“我值得被尊重”的精神缩影?
⑦ 在势利社会的双重压迫下,身份低下者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剧痛。贫困是直观的生存重负,而被漠视、被轻蔑的精神创伤更具杀伤力。当一个人在社交场合被当作空气,这种“存在的虚无感”如同慢性毒药,侵蚀着人的尊严根基。正如某文中所言,势利者的眼神是最锋利的手术刀,将人切割成“有价值”与“无价值”的碎片,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沦为这架价值分拣机下的牺牲品。
⑧ 破解势利的桎梏,需要超越道德批判的维度,审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那些热衷于炫耀镀金水龙头的人,与其说是贪欲作祟,不如说是被社会规范逼入死角的困兽 —— 当“尊重”被异化为对身份符号的崇拜,普通人只能用夸张的物质装备证明自己的存在。因此,批判势利不能停留在嘲笑个体的 “虚荣”,而应追问:是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让“善良”“智慧”等非功利品质失去了分量?如果媒体能少关注贵族婴儿的诞生,多讲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如果社会能宽容多元的成功标准,让“无用之用”获得认可,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走出“以身份论英雄”的认知牢笼。
⑨ 势利现象如同文明的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人类对爱与尊严的永恒渴望,也折射出社会进步的艰难历程。当我们学会理解势利者背后的恐惧与挫折,当我们开始反思评价体系的单一与偏狭,或许才能在身份焦虑的迷雾中,看见那个超越标签、以灵魂本真相互照见的理想世界。毕竟,一个文明的真正进步,不在于对成功者的追捧有多热烈,而在于对“无身份者”的尊重有多深厚 —— 这才是破解势利困境的终极答案。
(本文选自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势利”一词起源于牛津剑桥对学生的身份标记,最初含义与现代完全不同,是对 “无贵族身份者” 的客观描述。
B. 势利者的核心特征是通过社会歧视维护等级秩序,这种行为随时代变迁,崇拜对象从贵族扩展到士兵、诗人等群体。
C. 萨克雷认为英国报纸对贵族生活细节的报道加剧了社会的势利现象,他主张媒体不要关注权贵,从而消除身份焦虑。
D. 维多利亚风格家具的艳俗浮夸设计反映了消费者对物质主义的一种盲目追求,同时也是是社会审美畸形化的典型表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若社会评价体系多元化,认可善良、智慧等非功利价值,势利现象的生存基础或许将被动摇。
B. 势利者对权贵的奉承本质上是对 “爱与认可” 的扭曲追求,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合理性。
C. 媒体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其意义在于能帮助缓解公众的身份焦虑,推动社会平等观念的发展。
D. 年轻一代反感势利却又追逐上层认可,表明个体无法抵抗群体心理的恐惧,进而产生挫败感。
3.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中势利现象的分析,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中贾雨村得知甄士隐落魄后态度变得很冷漠,体现了势利者以“现实地位”衡量人际关系的逻辑。
B. 《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的嫌弃,是因她失去“劳动能力”这一社会认可的价值标签,符合势利的核心特征。
C.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鄙夷“不合规矩”的行为,病态地维护“社会规范”,属于典型的势利表现。
D.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鲜明展现了“科举地位决定个人价值”的势利法则。
4. 文中多处出现对比,请概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5. 鲁迅笔下的阿Q也具有一些“势利”特征, 请结合材料分析其“精神胜利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只风筝的一生
梁晓声
这是春季里一个明媚的日子。阳光温柔,风儿和煦,鸟儿的歌唱此起彼伏。一丛年轻的竹,在一户人家后院愉快地交谈。它们都正在预想和憧憬着它们的将来。有的希望做桅杆、有的希望做家具、有的希望做工艺品,还有一个说:“我才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东西呢!我只想永永远远地是我自己,永永远远地是一棵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