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540字。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按字面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为何古诗中少见用“树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然而一遇见“木叶”,情况就显然不同,诗人们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无人过问呢?自从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便将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从“木叶”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那么,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寒风扫高木”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浓荫的联想。周邦彦的《满庭芳》里有“午阴嘉树清圆”,这里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见,“树叶”并不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些什么,而“木叶”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也比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等。这种关于“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使“木叶”带上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用“落木”不用“落叶”,是为了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B.“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给人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着疏朗清秋的气息,是源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情趣”只有附着在具体的意象上,才能形成可见的形象;意象只有贯注人的情趣,才具有内在生命。
  D.因为每个人性格、情趣和经验不同,读者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与作者见到和感到的全然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概念相同的词在潜在形象上可能有所不同,材料一中对“木”和“树”的比较就说明了这一点。
  B.生活中常见的以“木”为材质的门闩、棍子等物件,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木”微黄干燥的特点。
  C.材料二朱光潜运用对照式论证结构,从作者创作诗歌与读者欣赏诗歌这两方面谈意象与情趣的结合。
  D.两则材料内容都与“意象”有关,材料一侧重具体意象分析,材料二则阐述了与意象相关的诗歌理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
  A.刘兰芝对焦仲卿表白“蒲苇韧如丝”,她用柔韧的蒲苇寄托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B.《红楼梦》里判词“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暗示了才貌齐备的妙玉的悲惨结局。
  C.《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的凄迷景物契合了李清照国破家亡后凄凉哀婉的心境。
  D.《氓》中女主人公将自己年老色衰的哀伤寄托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自然景物中。
  4.材料一中多处引用了诗句,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5.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欣赏诗歌提供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漆园吏游梁
  郭沫若
  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苎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