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30字。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两者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寄托山水之间,追求某种人生理想、情感节操。创作者并不是对大自然完全地机械模仿,而是融入自我意识。两者采用自然景象,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体现高尚的精神境界。
中国山水画追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画家要走进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发现自然之美,并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品味,用笔墨表现自然山水之美。人们将思想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借自然物象来表达世界观。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追求自然之美,讲究“妙造自然”,呈现出“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风格。园林构景要素是指提取和利用自然界的山、水、石、树等元素,构建一个与自然媲美的园林。
意境是由“意”和“境”组成,可视为主客观的统一。“意”是主观的,“境”是客观的,而创作者正是将自身主观的思想情感融入客观的生活景物中。因此,意境是主客观的统一,是情与景的交融,两者缺一不可。“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山水画的意境虽然是画作者借助山水景物营造的境界,但山水画不只是对自然界景物的还原,是创作者理想境界的向往,更是内心深处情感的传达。同理,园林景观营造是将主观思想情感融入园林景物中,达到借景抒情、以物比德等目的,使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心灵得到熏陶,从而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山水画创作首先是“打草稿”,即立意。所谓“意”就是意识、精神,是一幅作品的主要思想,立意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及情感的表达,其凝结了创作者的主观和客观思想,并以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只有在立意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意境。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注重意境的营造,建造园林前期会针对环境现状规划立意,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后期造园者将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与景观小品相结合以传递立意,营造出园林景观的意境美。例如,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吸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华,采用框景设计手法,以白墙作背景,孤植树木,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而树木的后面又是一个框景,从一个角度向外望去,又能看到另一个空间,带给人无穷无尽之感。
中国山水画采用虚与实的构图手法描绘自然景物,区分远景与近景、明与暗、疏与密。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图1),充分表现出虚与实构图手法的运用。画面分为上、中、下3段式,上段的山丘为远景,中段为中景,大量留白、以虚为实,描绘出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寥寥数笔的枝干与山丘虚实呼应。整幅画不见人影、船只、鸟兽,呈现一种寂静凄冷的意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造园者采用虚实构图手法。就山水而言,山为实,水为虚,山环水绕便是虚与实的结合。例如,扬州个园北立面的虚实关系设计,北立面由西向东分别为太湖石大假山、抱山楼、黄石堆叠大假山,太湖石大假山秀木繁荫,山下池水清澈,黄石堆叠大假山山顶有一四方亭,山中穿插石板、小院等,达到了绝对的“虚”(图1 《渔庄秋霁图》),中间高大的建筑抱山楼为绝对的“实”。假山中山水相依体现了虚实结合,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过渡自然。
中国山水画与园林景观设计关系密切,园林景观设计在审美和艺术表现中都能看见山水画的“影子”。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表现出自然之美,还能营造出意境之美。
(节选自徐灿、张迪妮《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
材料二:
山水画论和表现方法深刻影响了唐宋以来的中国古典园林演变,由于园林的主人是深受传统文化思想浸染的文人、士贾,甚或是身兼画家于一身,因而在造园实践中不自觉地运用、发展了山水画理。山水画理在造园实践中如同画山水一样,寄情山水,山水画的美感亦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感。中国园林尤其在明清以后,在理学的影响下,强调主客观的心情返照,园林受观者的心境甚至因物理的气候影响而产生不同共鸣。“士”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寄寓了心中的理想。而山水画理赋予了中国传统园林无穷的意趣,这种意趣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特殊的魅力,世代传承,从而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只有把握中国的山水画理,更重要的是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者——“士”对山水画理形成的影响及在造园中如何运用山水画理,将诗、书、画三位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
(摘编自王胜男、吴晓淇《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与造园美感的成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者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前都先观察临摹自然景物,其画作就是大自然的翻版。
B.园林设计讲究“妙造自然”,建造者利用自然界的山、水、石、树等建成的园林与自然毫无二致。
C.园林景观设计常借鉴山水画的虚实构图手法,如山为实、水为虚,通过虚实结合营造艺术境界。
D.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通过山水寄寓理想的传统,直接促成了“心物相映”审美境界的最终形成。
1.C。解析:A项中“画作就是大自然的翻版”错,原文的表述为“人们将思想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B项中“建造者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山、水、石、树等元素’”;D项中“直接促成”表述绝对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既要求画家深入观察自然景物,又强调融入个人对自然的主观理解与情感表达。
B.园林建造者按照个人的喜好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对环境进行规划,从而最终确定园林建筑的立意。
C.唐宋以后的画家建造园林时自觉地运用山水画理论,也就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
D.只要把握了山水画理,就能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
2.A。解析:B项中“规划”与“立意”是同时的;C项中颠倒了先后;D项中的条件关系不正确。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园林设计中“虚实结合”的手法与山水画“留白”的构图方式异曲同工。
B.园林中的山石布局必须严格遵循自然山脉的走向,不可人工改造。
C.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将诗画意境融入园林,成为文人园林的典范。
D.现代园林设计应完全摒弃传统山水画理,追求创新的空间表达。
3.C。解析:C项正确,材料二核心观点是“士”将诗、书、画融入造园,王维辋川别业作为文人园林典范,直接体现这一理念。A项,“虚实结合”与“留白”虽相关,但未涉及诗书画融合的核心。B项,表述绝对,观点错误。D项,“完全摒弃传统”违背材料二“世代传承”的观点。
4.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4分)
4.答案示例: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1分)①首先总述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两者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接着分论山水画与园林景观在意境营造、虚实手法上的具体联系;③最后总结山水画对园林设计的启示。(3分)
5.班级开展“园林艺术研学”活动,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景观设计有怎样的关系。(6分)
5.
①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园林景观设计影响深远,园林景观设计运用山水画理,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相互作用,达到“心物相映、意境融彻”的至高审美境界。
②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都讲究情景交融。
④二者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燕食记(节选)
葛亮
酥皮最考功夫,考验的是手感与耐心。要焗出酥脆的酥皮依赖人手,得把面团从外向内折,慢慢裹起,然后再擀平、折叠,如是者重复数次,折出至少几十层,焗出来才酥脆。入行多年的师傅,哪怕工多手熟,这一折一叠,稍懈怠走神,便无法尽美。荣师傅便以此训练五举。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地,让他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这揉的是面,却也是心志。在这夜以继日的锻炼中,人沉稳了,也渐渐挫去了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