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460字。

  河南省鹤壁市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是天生的传播动物。如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所明确,从历史学和传播理论的双重角度来看,人类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种媒介。而人之所以能够被命名为“媒介人”或“第一维度媒介”,是因为他们与生具备着三个条件:第一,人的物理身体满足了作为多功能传播媒介的基础条件,表现为能说会唱,能走能跑。第二,人的生物特性——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和良心等赋予人传播冲动,从而刺激人进行主动交流。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克服传播障碍,并坚持完成某项传播活动。
  文字的出现,让人与媒介首次剥离。随后,印刷术推动了信息与时间的分化,进而为少数人提供了操控和改变信息的机会,从而导致绝大多数人与媒介彻底分离。报纸、广播、电视则将媒介掌控权进一步集中在了少数人手里,使得国家对传播的控制力和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的引导力再次放大。在这一系列变化中,人逐渐成了孤立无援的,成了大众媒体主导影响下的客体。
  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可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媒介对人的传播效果等相关研究范式出现显性转变,即在强调个性差异的有限效果论背景下,个别学者提出了“人为什么要使用媒介”等问题。第二阶段具体体现在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斯曼等学者形成的媒介环境学派核心观点中。该学派认为媒介以一种受制于人的方式存在着,因此是次要和被动的,人较它具有主动性的地位。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讲到:“媒介即人的延伸……纸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和中枢神经的延伸,电视是眼睛、耳朵、中枢神经等的延伸……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讯技术不断升级,万维网、无线通信网、卫星不断提速,多态智能移动终端不断更替,这些因素通力改变着传统媒体生态下固有的传播格局和形态。此时,人与媒介的关系不能再简单地被概括为“主体—客体”地位的变迁,或“作用与反作用”的嬗变,而应该是更复杂、更高层次的糅合。人与媒介互为彼此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谈及人,必然涉及人对媒介及媒介逻辑的高度依赖,而正是这种无边无界的需求或者依赖构成了人的媒介化拉力。同时,媒介在发挥其巨大影响和建构力的过程中也拥有了人格化气质,这又对人的媒介化形成了推力。
  (摘编自黄丽媛《互联网+背景下“人的媒介化”探究》)
  材料二: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使用者常常被称为“受众”,也就是大众传播活动中被动的接收者,多数经典的传播理论也在揭示受众的被动性。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们发现,受众群体不再只是内容的接受者,还是内容的生产者,“受”这个概念因此受到挑战。“受众”的另一层内涵是“不定量的多数”,而互联网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要,因而“众”这个说法也不再合时宜。于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业者开始改用“用户”这一表述。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深入,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被命名为“第一维度媒介”的关键在于其物理身体的多功能传播能力,如能说会唱、能走能跑。
  B.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与时间分化,导致少数人垄断信息操控权,最终使普通民众失去传播自主性。
  C.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本身不具备独立意义,其存在价值需通过人与媒介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D.媒体用户从被动受众变为主动媒介,使人际传播与人机传播逐渐取代大众传播,重塑媒介化生存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进一步放大国家对传播的控制力和精英阶层对传播的引导力,而普通民众则成为大众媒体主导、影响的客体。
  B.从文字到印刷术,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兴技术,都促使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格局和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
  C.社交平台的用户传播网络规模远超传统人际传播,这表明用户传播已成为独立于大众传播的新形态。
  D.用户一旦作为“媒介”,对内容的筛选可能基于个人价值标准而非专业判断,这会影响内容的价值走向。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媒介决定论”认为媒介技术直接决定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方式,进而塑造权力结构。
  B.某网友在朋友圈转发新闻时附上个人评论,并选择性地屏蔽部分好友可见。
  C.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远程会议。
  D.某报社采用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浏览历史自动推送个性化新闻内容。
  4.材料一中引用了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的一段话,请简析其作用。(4分)
  5.在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青年学生应重点提升哪些媒介素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米码头
  王琼华
  在裕后街,刘掌柜开了一家苦力行,专做米码头上的生意。那时候,货船来来往往,卸货、装船,皆需人手,裕后街也就有了好几个苦力行掌柜。
  包括大肚李。
  刘掌柜有个印象,大肚李沉言寡语,张嘴即是催苦力干活。另外,有点神秘兮兮的。刘掌柜也没兴趣想这事。反正,他平时是斜眼瞧着大肚李。
  他把一个正眼给了大肚李门头下的短腿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