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390字。

  《记承天寺夜游》
  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❷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
  ❸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领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3.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二、文本解读
  原文 课本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  衣 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
  睡,  月色    入  户,欣  然  起        
  觉,这时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来
  行       。念  无 与  乐    者,遂 至 承天
  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于 中 庭。 庭 下 如积  水  空  明 
  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 竹柏 影也。
  水中仿佛有像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枝叶的影子。
  何  夜  无 月,何   处 无  竹柏    ,但少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啊?只是缺闲 人,如 吾 两人者耳。
  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 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