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420字。
第23课 《<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的观点。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3.增强文化自信,积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名句,把握文章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伴着悠扬的古韵,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也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傍晚,只见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在数片竹简上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经典,诵读经典,品味经典。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学法推荐
1.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才更加高效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宋代的朱熹,给我们的建议。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2.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
(两个关键词:读和思。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通过读能把文章从自己口里说出来;思要精思,通过思要能琢磨领会文章的主要意思。)
四、活动一:诵读篇
(一)聆听式朗读
1.听读课文(播放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朗读指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