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7320字。
湖南省湘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有人担心,舞台上的高科技模糊了戏剧艺术的本体,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高科技的使用会损害其美学价值。其实,“艺术+技术”的实践古已有之,不仅引领一时风尚,我们今日舞台之面貌,也是在一次次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升级演进而来的。
250多年前,故宫畅音阁大戏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戏楼分为上、中、下三层,可以用辘轳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也可以用绞盘把装置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效果。这种设置使戏剧表演更具动态变化,视觉效果更为丰富,为观众带来新奇的观剧体验。至今,畅音阁大戏楼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例证。
近100年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编的京剧剧目《太真外传》中,同样充满了科技感:立体透视的玉真观亭栏、七彩炫光的桂殿兰宫、电动机械的玉兔捣药,用追光营造氛围的长生殿广场以及机关布景搭建的海上仙山、琼楼玉宇……写实和立体的舞台布景以及现代灯光和音效技术,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氛围,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大胆的探索和突破,不仅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戏剧舞台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说到底,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只要内容过硬,科技运用丝毫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完全可以服务于思想揭示、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带给观众更多惊喜和感动。
因此,我们对高科技使用方式和效果的理解不应窄化。高科技不仅使现代声光电、机械装置、数字光影等手段合力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舞台效果,还可以打造出奇幻而又真切的演出空间,在新的层面上回归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写意传神的戏剧古典美学精神。高科技建构了全新的视听语言系统,将戏剧舞台与数字空间合一,延展了表演时空;三维音效和环境音场构建技术为舞台艺术提供了更加立体的声场,通过精确的声音定位与环境模拟,声源相位清晰可辨,仿佛为每个观众定制音域空间;高清影像如同光影魔术师,使场景随剧情流畅转换,让观众身临其境;全息影像勾勒出立体轮廓,变幻莫测的幻影仿佛触手可及。
有人认为高科技会干扰演员的表演。但其实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意境更旷达了。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首创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通过虚拟影像打破原有天幕屏障,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高科技进入舞台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人机交互、角色代入和360度全景拍摄等方式,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隔阂。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互动参与者、共同创造者,获得了沉浸式体验。观众甚至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如湖南省博物院驻场演出的马王堆动态展演小剧场戏剧《一念•辛追梦》,通过多层次、动态的纱幕投影技术,营造出无死角的裸眼3D效果,将复刻还原的文物素材与视频制作的场景相结合,将纯正的京剧唱、念、做、打融于光影营造的幻境中,为观众创造深度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不少年轻人一开始是冲着光影特效而来,看完之后却说:“原来京剧这么好看!”
高科技的使用不仅是在舞台呈现上,而且已经前置到舞台作品的创排阶段,这种介入可以从整体上强化戏剧的核心价值。数字技术辅助规划管控流程、测算成本,使创作制作、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更加智能高效。利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舞台布景搭建和场景切换更加快捷灵活,缩短等待时间、减少人员投入,提高演出效率。这些都使演员以及舞台各部门更加紧密、高效地服务于戏剧表达。
湖南韶山有一条“时光隧道”——在室内多剧场联动空间中,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梦回韶山》,采用行进式、流水线、全天候运行模式,运用全息纱幕投影、飞翔影院等多项新科技,在较少现场演员投入的情况下,带领观众体验伟人故事。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在为其量身打造的剧场内,采用独创360度机械液压舞台,可翻转升降,结合光影、悬吊、水循环等手段,模拟雪山、草地、大渡河等历史场景,再现那段峥嵘岁月。技术不“抢戏”,不影响现场演员发挥,不削弱和冲淡戏剧性,反而深度挖掘了表演的内涵,使科技与戏剧实现更好的融合。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舞台艺术有担当。对技术的正向或负面使用,根本责任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掌握核心创造力的艺术家在每个时代都应该做前沿技术的主人,正如梅兰芳大师所说:“万物为我所用。”
现代高科技非但不是束缚戏剧舞台的枷锁,反而是赋能戏剧、焕新舞台的翅膀,让舞台戏剧飞得更高更远,在传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的守望与奔赴中,奏响经典与时尚、浪漫与现实的交响。
(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
1.关于文中的历史案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畅音阁通过辘轳和绞盘实现演员“从天而降”“破地而出”,证明中国古代戏剧始终领先世界科技水平。
B.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采用电动机械玉兔,目的是取代人工表演以降低演出成本。
C.梅派京剧使用真车真马,反映了当时戏曲界对西方写实戏剧观的盲目模仿。
D.古今案例均证明:科技始终是舞台艺术的辅助工具,其价值取决于是否服务于艺术表达。
2.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若某话剧使用全息投影替代实景搭建,却导致观众注意力脱离演员表演,则违背了“科技服务艺术”的原则。
B.文中提到年轻人因特效接触京剧后感叹“原来京剧这么好看”,说明数字技术是传统文化吸引新受众 必要条件。
C.《长征第一渡》用机械舞台模拟历史场景却“技术不抢戏”,可作为正确处理科技与艺术关系的典型例证。
D.数字技术前置到创排阶段后,智能管控缩短布景搭建时间,体现了科技对戏剧制作流程的优化作用。
3.文章在论证“科技不干扰表演”时,最关键的论据是( )
A.全息影像能使幻影触手可及,拓展观众 感官体验。
B.数字技术替代物理布景,使演员行动更自由(如《梅兰霓裳》案例)。
C.智能穿戴设备让观众穿梭虚拟与现实,成为“共同创造者”。
D.三维音效技术为每个观众定制声场,提升听觉沉浸感。
4.针对第一段“有人担心,舞台上的高科技模糊了戏剧艺术的本体,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高科技的使用会损害其美学价值”的质疑,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反驳?请简要分析。
5.高科技如何赋能戏剧艺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本文以古今戏剧舞台的技术革新为脉络,通过畅音阁机械舞台、梅兰芳《太真外传》的电动布景等案例,论证科技始终是艺术的赋能工具。针对“技术损害戏剧本体”的质疑,作者提出:数字技术通过拓展表演空间、优化制作流程、增强观众沉浸感等方式,既传承古典美学又创新表达形式。最终强调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艺术家的主体性,科技与戏剧的融合正推动舞台艺术迈向新高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A.“证明中国古代戏剧始终领先世界科技水平”错误。根据原文“250多年前,故宫畅音阁大戏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可知,这里仅说明畅音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并未提及“始终领先世界科技水平”。
B.“目的是取代人工表演以降低演出成本”错误。根据原文“近100年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编的京剧剧目《太真外传》中,……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氛围,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大胆的探索和突破,不仅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秘之境
冷清秋
怎么办呢?
时间越久,她越爱上了这里。
置身于这样绿意重重的大山的怀抱,仿若无边绿境里的一朵小花。
无数的清晨和傍晚,她赤着脚静静地坐在湖边的草地上,让那柔软的凉意丝丝缕缕由下至上沁入心脾,进入自己瘦弱的身体,重重叠叠的愉悦层层堆积,最终,在她的唇角开出一朵漾着快意的花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