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680字。

  重庆市长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园林在其实用意义之外,又成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抽象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便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材料二: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造园时,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摘编自陈从周《梓翁说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林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既具有实用的意义,又是人们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可游可赏。
  B.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造园栖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景物“日涉之”的需求,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C.中国园林往往大园套小园,呈现开朗与收敛 不同境界,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巧妙搭配,值得细细品味。
  D.中国园林中不同景物安排巧妙,层次丰富,画面众多,人们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东汉开始,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融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
  B.园林与诗歌、绘画都具有“山水”内涵,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风貌。
  C.中国园林讲究“因地制宜”,在天然地形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的设计,利于景物安排,每座园各具特色。
  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重建园林景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的一项是(   )
  A.颐和园以远处西山、近处玉泉山为背景,夕阳西下时景象曼妙。
  B.拙政园西部假山上建造宜两亭,此亭尽收西部与中部两处春色。
  C.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
  D.承德避暑山庄将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融入其中,为之增色不少。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园林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恩人
  冯伟山
  杨连长和小陈躲在一座大山半山腰的山洞里,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杨连长望着瘦弱的小陈,眼睛湿了。他吃力地从地上坐起来,拍了拍小陈的肩膀,说:“干革命嘛,总有困难和牺牲的,咬咬牙,我们会挺过去的。”小陈是他的警卫员,刚满十六岁,身子骨瘦小,但聪明机敏,杨连长很喜欢他。
  已是深冬,从洞口向外望去,①大山连绵,那些光秃秃的树木在寒风中战栗,满眼的萧瑟。小陈说:“连长.这附近连个野果也没有,你又有伤,咱不能困死在这里啊。我下山看看附近有没有村子,想法弄点吃的吧?”连长说:“也好,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小陈点了点头,为了便于隐藏身份,他把旧军衣脱下来,又反着穿上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