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80字。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中国人的文学受到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戏剧发展得那么晚。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材料二:
“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在叙述凄惨情节时不忘惩恶扬善,这实质上对下层百姓起教化作用。
B. 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
C. 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D.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通讯日益发达,老百姓的看戏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喜欢善恶报应的大团圆结尾,这使得古代的戏剧和喜剧几乎没有差别,剧本都给人明朗的印象。
B. 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形成了“贵和尚中”的思想,迎合观众“中和之美”的心理。
C. 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南戏是完全草根的、平民的舞台艺术。
D. 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通过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3. 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 《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被法海硬生生拆散,白娘子也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后来,许仙的儿子也苦练成仙,最后打败了法海,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B. 《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道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哀婉缠绵的心声。
C. 《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 《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 结合材料,概述当前弘扬和传承南戏的途径。
【解析】
【导语】阅读材料围绕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从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视角,指出中国戏剧因伦理观和道德束缚而缺乏悲剧意识;材料二分析“贵和尚中”的审美心理和现实补偿功能,揭示大团圆的文化根源;材料三以南戏为例,探讨传统戏曲的现代传承。三则材料形成递进,完整呈现了中国戏剧美学的独特性及其当代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中国人的文学受到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戏剧发展得那么晚”可知,“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中国人认为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导致中国戏剧的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穿过大街和小巷
铁凝
牛小伍骑着一辆大摩托在不宽不窄的街上前进。
这辆老而笨重的大“加瓦”横眉立目(如果它能够横眉立目的话)地驱赶着同族姐妹:修长、优雅的“凤凰”,稳重、朴素的“飞鸽”,机灵的“金鹿”,轻捷的“蝴蝶”……它们被它惊吓得溜向路边,稍个不留心,还会有跌倒的危险。至于同族中那些不上档的有着五花八门怪名字的“二二”“二四”“二六”①们,大“加瓦”从来是不屑一顾的,它们早已自作多情地望风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