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180字。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重大命题,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摘自中共中国文联党组《让文艺点亮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材料二:
  1913年,鲁迅先生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阐述了美术的目的与致用是“可以表见文化”“可以辅翼道德”“可以救援经济”。1928年6月,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公布的《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强调:“这个学校有三个任务:一是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二是倡导艺术运动;三是促进社会美育。”在民族危难之际,作为革命家与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将目光聚焦到新人的养成,聚焦到人之生活的建设,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纯粹的美唤醒人心。
  近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美育无论是知识上的扫盲,还是美学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美学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本质的提炼,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时代追求。
  B.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实践活动的现实呈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C.儒家、道家与禅宗在美育精神追求上略有差异但整体相通,都是以顺应天道为最高目标。
  D.儒道两家“君子”“至人”“圣人”等人格,都反映了中华美育精神对人格美培养的强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提倡由心灵改造以实现精神的安顿,故而曾点向孔子描绘了一个生命乐境,凸显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惬意。
  B.当下中国的美育取得了巨大进步,其意义己发生变化,美不仅是修养之学,更是创新力量,推动了社会创新和实现共同富裕。
  C.孟子将人格修养归为“善”“信”“美”“大”“圣”“神”等发展链条,意在通过个体心灵修习而实现现实人生的精神安顿。
  D.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是过去时代的精神遗产,如果运用“两个结合”对其转化发展,就能探索面向未来的美育创新和建设。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中“突出本性涵养”这一内容的一项是()
  A.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材料二中有不少引用,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请根据材料谈谈这对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有何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一只碗里过一生
  祝红蕾
  一个人的一生不止用过一只碗。
  比如我。小时候,捧不牢饭碗的时候,用过一只翠绿色的塑料碗,盛着水的时候,仿佛一块翡翠软玉,在阴阴的房间里散着微光。这样的碗经得起摔打,在地上翻来滚去,顶多磨损出一些毛边;但怕烫,热极了的粥饭放里面,便东凸西凹的变了形状。再就是搪瓷碗,外边西瓜皮一样的驳釉质,沿口一道黑边,简易灵便。①记得当时在外工作的人,大多用搪瓷碗、搪瓷缸,白色碗沿或缸角一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