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890字。
番禺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填涂相应题号的选择项。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小说叙事发展到明清“已经从以‘事’为中心转为以‘理’‘情’为中心,也就是说,它从基于历史真实事件的历史写作转向了集中于描写现实人情和真实的美学。清代佚名《读〈红楼梦〉随笔》对《红楼梦》的评价就很少受历史阐释学的束缚。他认为《红楼梦》是天下传奇第一书,其中关于“真假”的创作方法“皆在无何有之乡矣”。即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出于作者的艺术虚构。这一艺术虚构也不是“空中楼阁,平空结撰”,不是作者的向壁虚造,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真实为依据,即“有一性情、相貌、际遇、事迹如宝玉而非以宝玉名者在也”。
一切传统小说中要标注清楚的方面,《红楼梦》全都模糊处理。比如,历史与虚构本身就是历史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因为叙述历史的前提是要以美学、诗学和形象语言等因素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历史事件的讲述也要靠隐喻、转喻、反讽等诗学手法来完成。但中国历代小说作者不能直面或者说意识不到它们之间的存在和联系,就像溺水者一样,拼命挣扎着强调真实性。因为历史写作和虚构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历史写作看重的是排序、列举和因果,而虚构看重的则是情节,所以在中国传统摹史小说的写作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们一开始就会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务必给人以真实感,甚至要把主人公祖上三代出身职业等全部一一介绍一通,然后列举所谓的真事,最后表明其历史因果关系。但《红楼梦》作者表示历史背景不重要,“‘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将真事隐去’”,第一回空空道人担心小说缺乏历史时空感“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时,作者表示写小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因此我们看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年龄、外貌特征、官职、地理位置,甚至是菜品、书籍都可以是作者随性设计、为故事而生的模糊存在。这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他生活经验的总结,是由事例中得出的道理,而不强调事情及其发生环境的真实性,也就是在我们前面所说的虚构性和史实性二者之间的选择。由此可以判断出,《红楼梦》是以虚构手法为主要创作方式的文学作品,而非实录、记闻、演义等古代小说常见书写方式。对虚构手法的独特运用是《红楼梦》区别和优于传统古代小说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却被后世的索隐派的研究手法拉入泥潭,令很多读者对其产生无异于史料的非文学性印象,实在是因不懂虚构性意义之所在所致。
《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时承认“实录其事”中包含了个人主观的好恶和价值观。并不是像历代小说作者那样更多的是自欺欺人,对虚构的意义视而不见,拼命强调历史的价值。《红楼梦》中的人物、器物、饮食、医药、信仰等,在作者笔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
(摘编自夏薇《<红楼梦>经典性刍议:中国古代小说从史实性到虚构性转变的创作之巅》)
材料二: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在创作中摒弃了历史真实,细节多 艺术虚构,因此比传统小说更具文学价值。
B. 中国传统慕史小说强调真实性,会详细交代时间、背景等,《红楼梦》则有意模糊这些内容。
C. 索隐派的研究方法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令读者对其产生无异于史料的非文学性印象。
D. 《红楼梦》的虚构手法与中国历代小说相同,都通过强调历史因果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作者认为小说创作应注重“事体情理”,不拘泥于具体的朝代等历史细节。
B. 空空道人对《石头记》的质疑,反映了当时小说创作比较注重追求历史真实性的这一状况。
C. 作者借“假语村言”表明《红楼梦》是虚构的,而其中人物和情节仍源于生活经验。
D. 《红楼梦》刻意避免“大贤大忠”的政教内容,是因为作者对朝廷政治毫无兴趣。
3. 结合两则材料,下列对《红楼梦》创作特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 虚构历史事件,批判社会现实。
B. 以情 本,虚实相生 —— 淡化历史背景,聚焦艺术真实。
C. 以真代假,实录其事 —— 遵循历史记载,追求细节真实。
D. 以情动人,教化众生 —— 抒写人情事理,传承儒家伦理。
4. 材料一中提到《红楼梦》“将真事隐去”,而材料二中作者自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红楼梦》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5. 材料二中,石头反驳空空道人的观点时提到“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红楼梦》在叙事上是如何突破传统小说的局限的。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文本,深刻剖析了《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革新意义。材料一从学术角度指出其突破“慕史”传统,以虚构手法聚焦人情事理;材料二通过原文自述,展现作者“假语村言”的艺术自觉。二者共同揭示了《红楼梦》“虚实相生”的创作哲学,即通过对现实的艺术提炼,达到更高层次的真实,开创了中国小说从史实性转向虚构性的新纪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红楼梦》在创作中摒弃了历史真实,细节多为艺术虚构,因此比传统小说更具文学价值”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红楼梦》的艺术虚构“不是空中楼阁,平空结撰”,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真实为依据”,并非“摒弃了历史真实”;且文中并未明确比较《红楼梦》与传统小说的文学价值高低。
C.“索隐派的研究方法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错误。材料一指出索隐派的研究手法“令很多读者对其产生无异于史料的非文学性印象”,而这是“因不懂虚构性意义之所在所致”,显然不符合《红楼梦》的创作意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亮
晚上,五举带了几笼点心,来看阿爷。
五举将点心热了,给阿爷吃。阿爷便吃,笑得嘴合不拢,说,我五举,将这“四大天王”做得似模像样了。
五举想起什么,便问,阿爷,你说怎样的叉烧包,才叫“好”。阿爷一乐,说,我孙包的叉烧包,就叫好。五举也乐了,说,阿爷,我是问你正经的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