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810字。
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分值:150 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万物自然和谐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人类应回归到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原点。在古代中国,这一“原点”是古代哲人们描述的那个“至德之世”:人民“耕而食,织而衣”,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不尚贤,不使能,行无迹,事无传”,无知无识,不图名利,不斗心眼;不但人与人之间如此和谐,而且大地上“禽兽成群,草木遂长”,人们“与禽兽居,与万物并”“会而聚之,无以相异”,人与动物、植物、自然万物的关系都是那么的和谐。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我们能够回到那个曾经的“原点”吗?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阿多尔诺曾经密切关注过人类自然审美的严重危机,认为自然美从美学中消失与现存工业有关,具体说是与工业时代对待自然的态度相联系的。他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三个层面:一、自然作为认知的对象,成了自然科学;二、自然作为实用的对象,成了生产资料的来源;三、自然作为“文化风景”,成了艺术作品,甚至成了艺术作品的楷模。而现代社会恰恰舍弃了自然与人之间审美关系的层面,更多的把眼光集中在了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自然,对自然采取的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想尽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所以所谓回归原点的含义,就是首先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这种关系是人把自然作为实用对象、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二元对立关系,重新回归自然与人之间的那种审美关系,而不再只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作用,回归人类从属于自然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自然与人的二元和谐状态。
生态美学的兴起给文学作品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解读空间和理论资源。《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有不少篇目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体悟,他以丰富而敏锐的感受力和超群的想象力表达了他的生态价值观。
《聊斋志异》对自然景物美的观照是多姿多彩的,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审美形态。这些奇异的自然现象都以其强大的震撼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这些描写是作者对自然生态美的直接观照。如《婴宁》中对主人公婴宁居处的环境描写:“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作者这样写似乎是为了渲染一种清幽静僻的狐鬼氛围,但是它不但不恐怖,反而使人禁不住想屏息静气地体味那沁人心脾的清凉,嗅一嗅谷底野花的芳香。这里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它们各自以自己本真的状态生存着,面对这样的自然存在,人在物质世界中紧张世俗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性情也得到陶冶。
《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构想与反映,具有明显的理想化和人情化的倾向,对于自然美,蒲松龄不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加以描述和诠释,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情感性的观照、获得哲理性的感悟,然后再以这种充满情感、富于哲理的‘第二自然’反观人类,生发出诸多感悟,回归到审美主体自身以‘孤愤’为核心的审美情感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尽管有时表现‘为艺术的艺术’,但主要还是‘为人的艺术’”。蒲松龄在其自然生态展现与现实社会人生之间建立了丰富的意义联系。正因为这样,《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反映,其生态意义值得我们回到人际生态这一层面去重新加以审视。《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反映,也寄予了作者期望自然与人之间审美关系回归的美好愿望。
《聊斋志异》中讲述了很多狐、花等物幻化而成的女性与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或浪漫凄美催人泪下,或美好团圆令人憧憬无限,都寄托了作者对原初人性的呼唤。《婴宁》中,婴宁纯真自然、童心未泯的形象成为文学史上的艺术典型。这是一个具有孩童般纯真美好心灵的女子,她天生爱笑、爱花,容颜亦如花,也正是这些吸引了王子服,以致他相思成疾。婴宁就是未被尘世污染的原初美好人性的象征。作者在篇末的异史氏曰中更是直接用“我婴宁”之语,可见对她的厚爱。蒲松龄的理想人格是:“其胸与海同其阔,其心与天同其空,其天真与赤子同其烂熳!(《读灌仲孺传》)”而婴宁就是蒲松龄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个侧面,蒲松龄把理想人格寄托于婴宁身上,体现了他自然平等的生态女性观。而婴宁的淳朴天真的人格也应是原初人性的典型代表,结尾婴宁的失笑,也是人类失去童心的预示。
综上所述,在这本叙述鬼怪的故事书里,不仅显示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儒家思想,更展现了生态美学的艺术感染力。其生态审美关照对于今天的生态观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古典生态美学精神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中来,现代生态美学强调这种整体性原则以及用一种新的方式解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聊斋志异》中不论是人对动物还是动物对人都有着一种相互维持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这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的完美体现。
(摘编自王利华《〈聊斋志异〉的生态美学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于人们能否回到曾经的万物和谐相处的原点,作者并不抱有信心。
B.阿多尔诺认为人类自然审美的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只将自然视作生产资料来源并过度索取。
C.《聊斋志异》对自然景物美的观照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审美形态,这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原初人性的呼唤。
D.现代生态美学对中国古典生态美学既有传承也有发展,两者都对人类处理和自然的关系有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哲人描述的“至德之世”,人民自给自足,大地上生物蓬勃繁盛,可见中国对生态美学的追求由来已久。
B.第二段将阿多尔诺认为的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与现代社会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做法对比,让观点更为鲜明深刻。
C.《聊斋志异》这朵古代文学的奇葩,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这可以证明其在中国古代生态审美上的引领作用。
D.蒲松龄在故事篇末直接用“我婴宁”这样的语句,佐证了婴宁应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原初人性的典型代表。
3.下列选项,不属于以生态审美视角“对大自然进行情感性的观照”的一项是( )(3分)
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第一段和第四段。(4分)
论证方法 论证的观点
第一段 ① ②
第四段 ③ ④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下面节选自《促织》的文字中折射了蒲松龄怎样的生态价值观。(6分)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路捏驴
黄兢业
永路把两头驴从牲口屋牵出来,喧哗的会场霎时安静下来。社员们把目光集中到永路脸上,有的赞叹,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有的摇头。
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按人头分罢耕地,牲畜也要分。咋分?老队长召开社员大会,众口一声:“捏蛋儿抓阄!”会计把牲畜名写在纸上,然后团成蛋儿,放在一口坛子里,让大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