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9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06月测试(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航线网络,更是无数远航者与海洋共生的生命历程的集合。这些“海洋栖居者”——商贾、水手、僧侣、官吏——用行动和情感编织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生命景观。文化遗产的宏伟意义固然重要,但若脱离人的生活视角,便显得单薄而遥远。
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命景观始于远航者的日常栖居。古代航海并非地图上的平稳线条,而是人与自然交错的场域。法显在《佛国记》①中记述了海上险情:狂风吹袭十三昼夜,船漏后补塞,黑风暴雨中,他险被抛弃,最终偏航至山东崂山。圆仁和尚亦遭遇桅杆折断、随波漂荡的危机,船上众人唯有祈祷佛神。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则形容海浪如沸水,暗礁更是致命威胁。宋代《萍洲可谈》提及巨型锯鲨能截断船只,令人胆寒。
然而,风险之外也有希望。晴空万里不仅是航行的保障,更是生命的慰藉。远航者依赖日月星辰定位,《佛国记》写道:大海弥漫无边,唯望日月星宿而进。宋代舟师夜观星、昼观日,阴天则用指南针,甚至嗅海底泥土辨方位。每次雨过天晴,都是“过日子”的完成,承载着生的喜悦。这种与风浪、星辰的互动,构成了海上生命景观的核心。
远航不仅是自然挑战,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以“黑石号”为例,这艘唐代阿拉伯商船载有近7万件文物,沉没于9世纪。它不仅见证贸易繁荣,也折射船上生命的复杂性。出水的研钵、擀面杖显示饮食准备,渔网坠暗示捕鱼为生,骨骰子则透露出娱乐时光。然而,多族群共存——阿拉伯商人、东南亚水手、俚人船员——使船上社会充满张力。淡水分配严格,法显记“人可得二升”,圆仁则减至一升,凸显生存压力。船长如阿巴拉者,以智慧与权威维系秩序。他曾凭潮汐规律救船,展现“海上直觉”。这种直觉源于经验,是远航者与海洋长期共生的结晶。船上僧侣祈风、祭神,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生命景观在此不仅是生存斗争,更是合作与信仰的交织。
从海到岸,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承载着远航者的生命轨迹。唐代僧人义净从广州乘波斯商船赴印度,历经风浪,感叹“去者半百,留者几人”。他曾在光孝寺招募僧侣,波斯商船或于怀圣寺旁的蕃坊码头备航,南海神庙则是祈风之地,宦官杨良瑶亦从广州出发,祭海剪发,远赴黑衣大食,归来后影响“广州通海夷道”的绘制。
这些个体串联起南海神庙、光孝寺、怀圣寺的文化遗产。寺庙不仅是建筑,更是远航者祈祷与休憩的场所;沉船如“黑石号”承载的瓷器,则是生命行动的物证。生命景观从海上延伸至岸边,赋予遗产鲜活的叙事。
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命景观,是远航者与海洋、港口、船舶、货物的共生,是他们在星辰指引下扬帆、在风浪中祈祷的历程。英戈尔德认为,远航者以行动编织世界,他们的足迹赋予文化遗产意义。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体验,广州与“黑石号”的故事揭示: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命的主语。只有回归这些栖居者的喜悦与艰辛,才能真正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层价值。
(摘编自燕海鸣《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命景观》)
材料二:
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文明不断突破地理界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展现了元代中国如何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与造船工艺,开辟出一条连接世界的海上通道。这不仅是一个贸易网络的繁荣,更是中国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勾勒出古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黄金时代,这得益于一系列科技突破,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发明了“司南”,而到了宋元时期,指南针技术成熟并用于航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了在海上遭遇黑风暴雨、船只漏水,最终偏航至崂山的险情。
B. 宋代航海者依赖日月星辰定位,阴天时才用指南针,或通过嗅海底泥土辨别方位。
C. 广州的南海神庙是远航者祈风的场所,祈风、祭神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
D. 水密隔舱技术使船只即使局部破损仍能保持浮力,这一设计被马可•波罗记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航行中,圆仁和尚的淡水分配被减少至一升,表明船上资源管理随意,缺乏规范的制度。
B. 广州作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是宗教活动与船员休憩的重要地点。
C. 元代出口的瓷器是青花瓷,其钴料来自中东,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文化交流。
D. 两则材料聚焦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段历史的不同视角。
3. 下列关于“黑石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石号”沉船出土的擀面杖等文物,展现了船员日常生活的细节。
B. “黑石号”的人员构成是多族群社会的缩影,反映出跨文化跨地域的特征。
C. “黑石号”的文物反映了唐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和海上生活的复杂性。
D. 两则材料以“黑石号”为例,都是为了强调贸易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叙述“海上丝绸之路”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材料二认为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全球化的先声”,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对当代“全球化”的启示。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生命景观”,通过法显、圆仁等个体叙事,展现古代航海者与海洋共生的生存智慧和人文精神,将文化遗产还原为鲜活的生命体验。材料二则突出科技维度,以指南针、水密隔舱等技术突破为线索,揭示元代航海技术对贸易网络和文化交流的支撑作用。二者互补构成完整叙事,共同诠释了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冒险者的生存史诗,也是技术驱动的文明对话之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阴天时才用指南针”错。材料一说“阴天则用指南针”,结合语境分析,并不意味着指南针只有阴天时才使用。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漂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
汤成难
1977年,春天,官庄小学操场,一个男孩正在进行跳高比赛。男孩站在十米开外的起跑线,注视着横杆。他开始助跑,起跳,弓背,过杆——就在这时——当他的脸朝向天空,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时,他睁开了眼睛。男孩第一次以这样的姿势仰望天空。天空离得那么近,真蓝啊,像一块崭新的的确良布。
男孩就是我的父亲。父亲说那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天空。父亲也常常将我抛掷出去,那时我还很小,离开他的双手,身体在空中作短暂的飞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