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9660字。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6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机也是桥了。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这在古时叫作“鼋鼍以为桥梁”,见《拾遗记》,近代叫作“汀步桥”),然而严格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行车,岂非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早是指较大的桥呢,还是包括很小的在内的,比如深山旷野中的一条小溪河上,横跨着一根不太长的石块,算不算呢?也就是说,是指有名的桥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也就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为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将地上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应当附带提一下,我国最早的桥在文字上叫作“梁”,而非“桥”。《诗经》“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这里的梁,就是浮桥,是用船编成的,上面可以行车。这样说来,在历史记载上,我国最早的桥,就是浮桥,在这以前的“杠”“榷”“彴”“圯”等等,都不能算是桥。
(选自茅以升《桥话•最早的桥》)
材料二:
桥梁的历史是非常有趣的。桥是一种跨越工程,遇到自然的障碍,譬如河流、峡谷,得想办法越过它。水浅好办,抛一行石头,踏步而过,称作矼,架一根独木梁,那就叫杠。并列几根木料架空而过可走车马,此称梁。不但梁上要过人、马、车、轿,还可以在梁上造个凉亭。人停下来休息休息,观赏风景和过桥船只,那就叫桥。原来“桥”一字就是照这意思创造出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在《诗经》中有相关记载,所以我国最早的桥是浮桥,它是用船编成的,上面可以行车。
B. 桥的三种基本类型为梁桥、拱桥和浮桥,由它们衍生出了桥的千变万化的所有形式。
C. 木梁桥因原材料便宜易得且数量繁多而成为最早出现的梁桥,但其缺点是保存时间短。
D. 矼、杠、梁、桥都可用来巧妙应对自然障碍,但在建造难度、功用范围上存在区别。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中括号内的文字“这在古时……”有补充说明的作用,既丰富了文段内容,又使后文的表述严谨有据。
B. 材料一第二段中五组“是……,还是……”的选择问句,既引发了读者的相关思考,又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
C. 材料二第二段中例举以马车载人过河之事,旨在证明梁桥出现的时期较早并且不容易保存。
D. 材料二第三段中以“在印度、不丹以及日本等邻国也有类似桥式,只是年代要晚得多”证明折桥的建造在中国最早。
3. 材料二中第三段中加点的“如图”处,需要附一幅图,下列最合适的一幅是( )
A. B.
C D.
4. 读了这两则材料,你觉得桥梁的建造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探讨桥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呈现出桥梁在架构、用途与文化上的多样性。两则材料结合历史、技术和文化背景,展现了桥梁作为跨越工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启发读者思考桥梁设计和文化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A.“因为在《诗经》中有相关记载,所以我国最早的桥是浮桥”错误。根据原文“《诗经》‘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这里的梁,就是浮桥……这样说来,在历史记载上,我国最早的桥,就是浮桥”可知,这里要注意“在历史记载上”,即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桥是浮桥,但不等于“我国最早的桥是浮桥”。另外材料中也提到“在这以前的‘杠’‘榷’‘彴’‘圯’等等,都不能算是桥。”说明在浮桥之前还存在其他形式,只是未被定义为“桥”或未留下文字记载。
B.“桥的三种基本类型为梁桥、拱桥和浮桥”错误。根据材料一“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可知,三种基本类型是“梁桥、拱桥、悬桥”,而非“浮桥”。浮桥是桥的一种实用形式,但不在“三大基本类型”之中。
C.“木梁桥因原材料便宜易得且数量繁多而成为最早出现的梁桥”错误。根据材料二“木料比较轻和容易加工,所以先出现的自然是木梁桥”“又因为木料会腐朽,所以能保存到今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保管
孙犁
大官亭贫农团有两位女保管,专管衣服布匹被褥,其中有一位叫刘国花。大官亭地主很多,势派又大,她原是一个女短工,专给地主家拆洗衣服,侍候坐月子什么的。土改以后,人们叫她“刘国花同志”,听那口气儿,实际上还有点轻视她的意思。
她有五十岁年纪,穿的还是很破烂,头发多半白了,身材瘦小,走起路来脚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