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850字。

  湖南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天一大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于正义的概念,柏拉图的定义是“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对正义的探讨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
  从城邦的层面看,柏拉图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要求每个成员根据禀赋专门从事适合的工作,把各自的工作贡献于公众,而不能只顾自己的需要。一个正义的人,就是一个处在适当地位的人,他竭尽全力地做自己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和幸福,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城邦或国家,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组织。正义的国家是至善的,而这样的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国家的智慧由统治着这个国家的极少数人群体现,他们拥有谋划国家大事的知识。所谓国家的勇敢,也是因某一部分的人的勇敢而被说成勇敢的。勇敢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永远保持信念而不抛弃。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己的主人”。即人的灵魂里面较坏的部分受天性较好的部分的控制。在国家的四种美德中,正义最重要。正义是“能够使节制、勇敢、智慧在这个城邦产生,并在它们产生之后一直保护着它们的这个品质”。与其他三种美德比较,正义是最能使国家完善的美德。
  从个人的层面看,仅就正义的概念而论,一个正义的个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是毫无区别的。因为除了来自个人,城邦是无从得到这些品质的。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理性部分,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起领导作用;激情是理智的盟友,服从和协助理智;欲望占据人的灵魂的最大部分,人们通过欲望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属于心灵的无理性部分,本性是最贪得财富的。如果欲望企图控制支配不应由它控制的部分,就会毁了人的整个生命。理智和激情可以通过音乐和体育的协同作用得到协调,“这两者联合一起最好地保卫着整个灵魂和身体不让它们受到外敌的侵犯,一个出谋划策,一个在它的领导下为完成它的意图而奋勇作战”。
  柏拉图认为,存在于国家里的品质也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里。一个人被称为是智慧的,是因为他的灵魂中起领导作用的理智部分懂得各部分的利益;被称为勇敢的,是因为激情部分始终坚守理智关于惧怕的信条。“当人的三个部分彼此和谐,理智领导,激情和欲望不反叛,这样的人就是有节制的人。”
  正义的人灵魂处于和谐的状态,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所以这样的心灵是健康的,美而有力。正义的国家则形成有机整体,“当国家最像一个人时,是管理最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是至善的。
  (摘编自黄亮《柏拉图的正义论》)
  材料二: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基于某种天然的劳动分工,正义与分工同构。在柏拉图那里,分工直接来源于自然的平等性,人们根据天赋的差异自发地形成分工,根据自己的天赋从事天然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就对柏拉图的分工理论,即正义理论进行了辩证批判。他首先对柏拉图提出分工思想给予一定的肯定,认为其看到了分工的重要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柏拉图提出,一个国家的智慧由它的全体公民共同体现,而勇敢则属于坚守信念的群体。
  B. 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认为三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协助的关系。
  C. 柏拉图晚年放弃理想国构想,这说明他认识到自己的正义理论存在荒诞而缺乏体系化的问题。
  D. 马克思和柏拉图的正义观是不同的哲学体系,二者虽有相通之处,却没有演化与传承的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柏拉图认为,个体正义是国家正义的前提,而国家正义则通过和谐秩序为个体幸福提供保障。
  B.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快递员和医生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社会分工造成的。
  C. 马克思认为,正义并非一成不变,今天我们认为是正义的行为,在未来未必属于正义之举。
  D. 柏拉图的正义观带有乌托邦色彩,其价值体现在历史研究上,在当代社会中已无实际意义。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柏拉图所说的“自己的主人”的一项是(   )
  A.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拒绝学生安排的逃亡计划,克制求生欲望,坚持服从雅典法律。
  B. 一位老板制定严苛的工作制度,延长工人劳动时长,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为自己积累财富。
  C. 陶渊明不追求功名利禄,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便解印去职,返回故里,以耕种为生。
  D. 屈原遭流放仍拒与奸佞同流,以“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坚守,牺牲生命,克制苟活欲望。
  4. 材料二指出,马克思与柏拉图的正义观“绝不能混为一谈”。请结合文本,从“分工理论”的角度简要分析两者的差异。
  5. 习近平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当下实现正义的具体路径。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对比了柏拉图和马克思的正义观,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柏拉图从城邦与个人两个层面构建正义理论,强调天赋分工与灵魂和谐,带有理想主义色彩;马克思则从生产方式出发,提出自觉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更具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两则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既呈现了正义理论的演变脉络,也揭示了不同时代思想家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为理解正义概念提供了多维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一个国家的智慧由它的全体公民共同体现”错误,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明确表示“国家的智慧由统治着这个国家的极少数人群体现”,而非“全体公民”。
  B.“认为三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协助的关系”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理性部分,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起领导作用……”第四段“理智领导,激情和欲望不反叛”可知,理智、激情、欲望三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非相互制约、相互协助。
  C.“他认识到自己的正义理论存在荒诞而缺乏体系化的问题”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是首个系统阐述正义理论的哲学家……柏拉图晚年承认这样的国家在现实中的荒诞性,转而主张建立一个法制国家”可知,柏拉图晚年承认理想国在现实中荒诞,转而主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截肢和输血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到第一所没三天,就接到三五九旅王震旅长从雁北打来的电报,告诉他前线的情况。①他兴奋得一夜没睡好,拂晓就出发了。
  十一月天,在崇山峻岭的雁北更觉得冷了。②山岭蒙上一层绒毡似的厚雪,天空还在下着。黄昏时候,白求恩大夫披着一身雪花到了雁北灵丘河浙村。三五九旅后方卫生部的人们在村外河滩上排成两行,高呼口号欢迎。半里外白求恩大夫就下了马,和卫生部顾部长一道进了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