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05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根深蒂固。这种观念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源于1979年出版的国民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然而一百年来,“五千年中华文明”始终面临着科学的审视。寻找切实可信的中华文明之源,成为数代学人的情结和使命。世纪之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前所未有的20个学科、400多位学者的力量,研究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脉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将结论概括为:距今万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 多年进入文明社会,4300年中原崛起,4000年王朝建立,3000年王权巩固,22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这个结论对延续百年的争论做出了初步解答。针对探源工程形成的关于文明的认识,以及存在的一些争议,王巍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记者:20年文明探源工程在整个中国考古行业发展中有怎样的重要性?
王巍:探源工程20年是中国考古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我们的目标聚焦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这个超大型的课题,聚焦在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原来往往是一个遗址、一类器物的研究,但有一个大的工程引领之后,每个遗址都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也有自己的小目标。另外一点,我们进行文明研究,不能不研究外来文明因素,这就要关注其他文明。我们试图提出中国方案的时候,要兼顾其他文明;我们与世界文明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更要了解其他文明。所以我们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推动了中国考古“走出去”。最近10年,我国已有30多支队伍到20多个国家开展考古工作,大大扩展了国际视野,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我觉得这20年,尤其最近10年,应该说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
记者:你在总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形成的认识时,区分了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阶段,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在8000年前,形成于5000多年前,这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说法做了新的阐释和补充。8000年前发生了什么?
王巍:距今8000到6000年是全球范围的气候大暖期。距今8000年前淮河上游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饲养家猪、酿酒、制作绿松石器的技术,还发明了可以演奏乐曲的七孔骨笛。在贾湖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洼等遗址,出现极少数规模较大、随葬玉器或绿松石器的墓葬,说明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启了文明起源的进程。这次我们提出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中华5000年文明并非虚言,是历史的真实,但一些学者和社会人士也提出,中华文明不止5000年,8000年前贾湖遗址的龟甲上已经有契刻符号,还用骨笛演奏音乐,这难道不是文明吗?我们意识到,必须澄清模糊认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是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把“形成”专门提出来,就是5000年前。相对来说,大家对起源阶段的认识比较模糊,但把形成阶段单独区分出来就比较明确了。探源工程目前为止聚焦的还是距今5500~3500年时间段,最重要的观点,就是5000多年前进入文明社会,这是关键的关键。但文明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是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逐步发展的结果。
记者: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现在大力强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否会压制对于多元性的阐释?
王巍:不会。多元和一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与中华文明形成阶段的一体是前后相继、交融共生的阶段。各个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不就是研究各地文明的多元性吗?探源工程实施之前,很多地方大提“满天星斗”,都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强调自己的贡献,往往“一体”有被忽视的倾向,甚至有人不承认中原的中心和引领作用,所以我们当然要针对这个大力强调“一体”。比如说三星堆,它的特殊性不可置疑地摆在那儿,但它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一体”方面往往被忽略了,看到的都是它的特殊性。两个方面不可偏废。现在我们说的一体化,实际上是在各地区文明有各自特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在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一体化的趋势。并不是说中原始终是最先进的,这跟原来的观点有质的区别。
记者:某些地方一直以来有一种趋势,把一些考古遗址与神话传说对应起来。比如三皇五帝、尧舜禹的传说,为他们寻找故乡、传说地点等等,将这种非学术的比附也当作对文明的探寻,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巍:应该从考古的实际资料出发,做好本地文化发展的序列,以及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程的研究。但与此同时,古史传说、民间传说应该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原来被认为不可信的传说,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不是虚无缥缈的,至少其中有一些历史的影子。当然必须要以考古证据来验证。比如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在4300~4100年前的晋南,出现了一系列王权的证据,甚至有观测时令节气的观象台。这跟《尚书•尧典》的记载是十分吻合的。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因为时间、空间、规模、性质、内涵等方面都高度吻合。再比如山西运城夏县师村遗址,发现了6000多年前石雕和陶制的蚕蛹。当地有很多嫘祖的传说,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缫丝。在嫘祖传说非常盛行的地方,确实出现了6000多年前的石雕、陶制蚕蛹,恐怕不能完全用偶然来解释,最起码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所以五帝时代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考古发掘来验证、辨析。不能一概以古史传说代替历史,也不能一概否认。我们的任务不是用考古发现去“证实”古史传说,而是要以考古发现去“检验”古史传说,分析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摘编自2022年8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说法是由1979年出版的国民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一书提出的,这一说法在中国人的认知里面根深蒂固。
B.探源工程以“距今万年奠基”“22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等八个时间节点,重新梳理了中华文明史,平息了百年的学术争议。
C.探源工程实施之前,很多地方大提自己的特殊性和贡献,甚至忽略了中原的领先地位,所以王巍特别强调中原的中心和引领作用。
D.陶寺遗址出现了一些王权的证据,在时空、规模、内涵等方面与《尚书•尧典》的记载高度吻合,可为“尧都说”提供考古支撑。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者以质疑方式进行发问,王巍以辨析概念、史料佐证等方式回答,形成“质疑——澄清”的对话关系。
B.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进行比较研究,彰显出中国学者的全球化视野与开放、包容的学术立场。
C.文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陶寺的观象台、师村陶制蚕蛹等实例,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D.文本结尾处使用否定词“不能……也不能……”和关联词“不是……而是……”使表达缜密、观点明确。
3.下列说法,符合文本“以考古发现去‘检验’古史传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二里头遗址的多网格式布局、大型宫殿基址和青铜礼器群证实了其为夏朝的都城。
B.河南登封市启母阙上的大禹化熊图,刻画了大禹治水场景,为大禹治水提供佐证。
C.陕西平利县女娲山传说是女娲补天的发源地,山上的女娲庙遗址印证了补天传说。
D.三皇五帝的传说主要流传于夏商周之后的文献中,如《史记》等书中就多有记载。
4.有人在微博中写道:“贾湖骨笛证明中华文明八千年。”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4分)
5.某地建设“中华文明主题公园”,拟根据下图建造“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题雕塑。请根据材料分析该雕塑的设计思路。(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甜的桑葚 刘建超
马昭理陪着大姨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鞋底碾过岁月磨出的凹痕,心里像揣着块浸了水的棉絮,沉得发慌。老街自古就是商贾聚集之地。自从东汉建都以来,老街便成了沟通四方的物流集散地。隋炀帝在位时颁布诏书,万家商贾大户迁入古都,老街则又成了古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