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420字。

  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是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从天道的角度而言,人与万物都处于气化过程的某个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赖,统一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可以说,人与万物在本然的、自在的和物理的意义上处于共生状态。如果人类承担起对天地的道义责任,将会使人与自然实现一种自为意义上的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但认为对人和动物的爱存在差等之爱。
  B.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说人与万物存在对立关系和利益上的冲突。
  C.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和自然都要服从同样的规律,“畏天命”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D. 荀子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春耕等不失其时,杀伐以时,这一做法在禹王时代就已开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人的地位高于动物,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甚至为人所食,这与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多处引用儒家经典言论,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体现了儒家对待自然的思想和观点。
  C. 虽然人与万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敌对的对待关系,但人类需要承担起对天地的道义责任,努力使人与自然实现共生状态。
  D.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都应怀着仁爱之心有节制地对待万物,取用万物。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
  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C.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阳明
  D. “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王阳明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儒家的“仁爱”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运涛走后,江涛心上难过,一个人悄悄走回城里去。到了第二年夏季,他在贾老师的领导下,第一次参加了群众运动,抵制英国货、日本货。进行罢工罢课,反对帝国主义屠杀工人领袖顾正红的暴行。贾老师叫他领导同学们写标语、散传单。到了开会的那一天,拿着小旗的人,在大街上来来往往。其中有农民、长工、小学教员、学生们……在戏楼上开了大会,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