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670字。

  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我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借这个机会,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第二,希望大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化文艺不接地气不行,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
  第三,希望大家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说过,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去年,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希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的委员带好头、作表率。除了天赋以外,确实要去积累、去挖掘,很多事情都是在细节,演电影、写小说都是细节,细节感人,细节要真实,而真实要去挖掘。
  第四,希望大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材料二:
  白居易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时事,却是为了现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既是古训,也是历代文人被赋予使命的一种体现。“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对于读书人而言,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摘编自网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这与白居易提出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主张一脉相承。
  B. 材料一列举老子、孔子、孟子和《道德经》《论语》《孟子》等,阐述了大师、大家不是要有大派头,而是要有大作品。
  C. 材料一引用《左传》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在阐述文化文艺工作者等要耐得住清冷和寂寞。
  D. 材料二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包含反映时事的意思,反映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时事,却是为了现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提出四点“希望”后,均引用了古人的言论来阐述观点,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B. 文艺创作在进行创新、打造精品时,不能脱离现实,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观照现实。
  C. 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D.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古训,对历代文人来说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3.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提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B. 白居易为何提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C. “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来历
  D. “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内涵
  4. 有评论认为,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体现了白居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5. 有作家写作时聚焦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关注社会,不关心人民的声音。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避免这类不良文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浪潮拍击下的老农民[注]
  陈忠实
  一场募捐活动在师范学校掀起来了!
  “为了砸断封建锁链!我捐三块……”
  “再不能容忍我们的姐妹作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我捐一块……”
  “为了解放,为了自由!我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