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250字。

  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六书”最早出现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时“六书”并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分类。
  西汉至东汉,班固、郑众、许慎先后对“六书”进行了阐释。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注《周礼》只是简单地给出了“六书”的名目和次第,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列出具体名称,还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出例字。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取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以及假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经典的文字学理论著作。该书确立了六书理论,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是研究汉字的纲领,是传统文字学的基石。
  “六书”理论本身也存在着局限,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许慎把造字方法、结构类型、用字方法都放到一个层次里,但在分析造字方法时,却只用了四种,没有“转注”和“假借”;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过于简单,界限不清楚,意义不够明确,所举例证有歧义;“六书”立足小篆分析汉字构形,当时小篆已经开始符号化,图画性差、抽象性强,象形、指事、会意很难从字形分析。
  在汉字构形理论研究方面,后世学者在许慎基础之上有所创新,从原来“造字之本”一个层面发展为构形和用字的两个层面。清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戴震是最早明确提出“四体二用”说的学者,他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中指出:“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书之体止此矣,转注、假借所以用文字者,为字之用”。戴震把“六书”区分为“体”“用”,实际是把六书分为了造字法、用字法两类。
  “四体二用”的提出是对“六书”理论研究的巨大突破和创新,在理论思辨与方法论上给后世学者以极大的启示,他们由单纯地从汉字构形上去解说转注、假借,转向从文字的记录功能中寻找答案,这为正确解释转注、假借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法字构形理论创新发展的基础。
  由于“六书说”并不是尽善尽美,还存在诸多不足,后世学者尤以近代以来的学者为甚,他们努力摆脱传统“六书”理论的束缚,提出新的汉字构形理论,其中“三书说”影响最大。
  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首先提出“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和形声文字。在《中国文字学》中又分别做了解释:“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和象形同是上古时期的图画文字,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形声字的特点是有了声符,比较容易区别。”唐兰先生总结说:“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个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陈梦家先生通过研究甲骨文,把“三书”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类。《殷墟卜辞综述》认为:“象形、假借、形声不是三种预设的造字法则,只是文字发展的三个过程。汉字从象形开始,在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变作了音符,是为假借字;再向前发展而有象形与假借之增加形符与音符的过程,是为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实际情况是假借字在汉字字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所以陈先生观点值得商榷。
  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包括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他说:“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这样分类,名目清楚,合乎逻辑,比‘六书说’要好得多。”班击庆的《汉字学纲要》评价道:“裘锡圭的三书说使汉字结构类型问题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具有很大的价值。当然,三书说在分类及其界说方面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它为汉字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李艳在其论文《汉字结构理论的研究》中说:“唐兰只着眼于汉字的形体结构,因而将假借排除在三书之外。陈梦家和裘锡圭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假借是造字之本,是不造字的造字法,因而将假借看作汉字的基本类型,而非结构类型。”此说客观地分析了三家说,他们的不同是由于分类标准的差异造成的。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先生对“六书”理论相对以前都有所发展,“三书说”的价值便在于:勇于挑战传统“六书”理论,从音、形、义三要素来分析、归纳汉字结构,而传统“六书”理论分为造字、用字两个层次,把汉字三要素隔离开去解释汉字;各学者分类更加合理、完善,如裘锡圭先生在三书之下又分出诸多小类,有助于分析具体的汉字。
  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后代学者们在唐兰先生“三书说”的影响下,突破传统“六书”的框架,提出诸多新的观点,对汉字结构的分析也越来越深入、细密。尽管“三书说”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肯定各位学者在文字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价值和贡献。
  (摘编自肖方平《浅议“六书”“三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目,并举出例字,确立了后世通行的“六书”次序。
  B.由于“六书”理论存在定义简单、例证歧义等局限,《说文解字》难以作为汉字研究的纲领性著作。
  C.“六书”理论在分析小篆字形时,因小篆图画性差、抽象性强,导致象形、指事等字的本义难以分析。
  D.唐兰的“三书说”将假借字排除在外,是因为甲骨文中的假借字不发达,未能够引起他的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整体上按照“传统理论一具高限性一后世创新”的递进思路展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在评价各种理论时注重一分为二,既肯定其贡献价值,也不回避其局限与不足。
  C.文章引用李艳的论述,旨在论证三家的“三书说”因标准不同而结论各异,具有互补性。
  D.文章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引述戴震、唐兰、裘锡圭等人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
  3.下列对汉字现象的分析,不符合清代戴震“四体二用”说的一项是(3分) (    )
  A.“本”字在“木”的下部添加一横,指示树木的根部所在,属于通过符号标示来表现字义的造字方法。
  B.“颖”字从“禾”“顷”声,意符与声符相结合,构成表示禾苗末梢之义的新字,属于形声造字之法。
  C.“歌”“谣”二字在表示歌唱时意义相通,《说文解字》中互训,体现了“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造字特点。
  D.“求”字本为“裘”的初文,象皮衣之形,后假借来表示“请求”之义,这种用法属于借用同音字来表示新词。
  4.陈梦家和裘锡圭两位学者的“三书说”都包含了“假借”,但他们对“假借”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文本结尾说:“后代学者们在唐兰先生‘三书说’的影响下,突破传统‘六书’的框架,提出诸多新的观点。”班级计划举办一场“汉字理论研究如何与时俱进”的微论坛,请你以本文提供的材料为依托,结合以下任意一个现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思考。(6分)
  答案现象一:随着科技进步,汉字数字化(如汉字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识别与书写)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现象二:近年来,一些文化节目(如《“字”从遇见你》)和文创产品(如甲骨文表情包)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身为鱼贩
  林楷伦
  阿公跟爸都说以后不要卖鱼,好好读书。
  后来爸只说,记得要帮家里,要好好卖鱼,没有再提好好读书。
  小时候常有人说我很聪明,爸妈会问我要做医师还是律师,怎么样都想不到最后会去当鱼贩。
  中学前我写过几次作文“我的志愿”,从太空人、市长到短跑冠军,甚至写要继承爸的泡沫茶饮,就是不曾想过要当鱼贩。那太没有雄心壮志,就算我不讨厌鱼腥味,但当鱼贩这志愿太小,小到写出来分数会很低,还会被笑赚不了什么钱。
  跟下了班的阿公撒娇拿零用钱,他会从干干的抽屉里抽几张一百。阿公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