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240字。

  福建省百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晨在学习教材中戏剧单元时,对单元导语中“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要求感到迷惑,他不能准确理解“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为此,他选择阅读谭霈生《论戏剧性》一书中有关章节,尝试对“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概念展开学习和探究。
  ①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动作的艺术。
  ②黑格尔曾经说过:“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手段是动作,戏剧如此,电影如此,小说也是如此。这样,似乎不能明确小说和戏剧的界限。不过,这个界限是清楚的。小说也用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但却往往是对动作的叙述、描写,读者通过这些叙述、描写的文字,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眼前浮现人物的动作。而戏剧把动作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指的则是人物自身的动作,是人物动作在舞台上的直观再现。可以说,通过演员的表演,把人物的动作在舞台上直观再现出来,使观众获得直接、具体的感受,这正是戏剧区别于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界限。
  ③戏剧与小说的这条界限,并不是由理论家们主观拟定的,而是来源于一个人所尽知的常识:剧本是供演出用的。剧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变成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也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把人物的生活、斗争在观众面前直观地再现出来,产生特殊的艺术力量。剧作家在剧本中所写的东西,如果不能搬上舞台,不能获得直观的再现,就毫无价值。而演员扮演角色,使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活起来,主要靠的是人物自身的动作。
  ④一般地说,戏剧动作,包括剧中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内心动作两个方面。
  ⑤先谈谈“外部动作”。这里指的是人物拿东西、走路、舞蹈以及拳击、斗剑等等一切可以让观众“看得见”的动作,也就是演员的“形体动作”。
  ⑥在剧本中,人物的外部动作是作家用简单的“舞台提示”写明的。在舞台上,演员通过形体动作使它获得直观的再现。但并非所有的外部动作都具有戏剧性。要使外部动作富有戏剧性,往往存在两种条件:其一,它应该是构成剧情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又推动剧情的发展。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第五幕,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当众比剑的场面,这里的外部动作直接关系到戏剧情节的结局。其二,观众能够通过可见的外部动作洞察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人的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是由内心的某种意愿产生的,它是人物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的直观外现。正因为如此,剧作家要赋予人物特定的外部动作,就应该弄清它的心理根据,并让观众通过它洞察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
  ⑦其次,是“内心动作”,即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剧本中,如何揭示人物隐蔽的内心活动呢?小说家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描写的方式,在剧本中没有用武之地。戏剧有它自己的方式。
  ⑧一是剧本“舞台指示”中所说的“沉默”。在这时,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只是静止不动。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说:“保持沉默常常是一种故意的、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而且它经常代表某种十分明确的心理状态。”一个人静止不动、不言不语,并非意味着思想活动的停止;而且,在一个人受到巨大冲击、内心活动十分剧烈的时候,也可能是沉默不语的。在悼念死者的人群中,如果称捶胸顿足、哭天喊地者必定是痛苦最深重的人,那就难免上当。人们往往用沉默不语去承受内心深处的狂风恶浪。沉默,作为剧中人物无声的动作,如果用得好,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巨大艺术效果。
  ⑨二是“独白”的力量。独白可以是无声的,也可以是有声的。无声的独白,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联想获得很大的艺术感染力量;有声的独白,则可以把人物内心的活动具体地告诉观众。正因为如此,有些剧作家并不满足于“沉默”所取得的效果,也喜欢运用有声的独白,在中国戏曲剧本中,很多精彩的唱词,把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扉,这种唱词,也可以说是有声的独白。歌剧中有不少大段的独唱,绘声绘色,也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特殊表现方式。
  ⑩三是剧本中的对话。史雷格尔在解释“什么是戏剧性”时,正是从对话谈起的。在他看来,戏剧性对话和非戏剧性对话的界限,正在于对话本身是否具有动作性。他认为:“如果剧中人物彼此之间尽管表现了思想和感情,但是互不影响对话的一方,而双方的心情自始至终没有变化,那么,即使对话的内容值得注意,也引不起戏剧的兴趣。”这段话表明,对话作为戏剧动作的一种方式,不仅应该体现人物潜在的意愿,而且应该对谈话的另一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方的交往。但真正具有戏剧性的对话,应该是两颗心灵的交往,对话的结果,必须使双方的关系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因而成为剧情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①,才是戏剧动作的完整形态。外部动作若缺乏内心依据,便会沦为机械的肢体表演;内心动作若无法通过外部动作外化,②。这种统一性,正是戏剧动作具有感染力的关键。有一位导演说得好:“话剧,对于作家来说,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导演来说,③。”这句话说明了戏剧艺术的本质。但是,只有把语言和行动(动作)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作家和导演的这种关系。
  1.小晨读完文章第②③段后,对戏剧与小说的“界限”做了总结。以下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A.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最有力、最基本的手段是动作。
  B.小说通过动作的描叙表现人物性格,戏剧则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
  C.小说让读者想象人物动作,戏剧则是让观众直接、具体地感受动作。
  D.小说与戏剧的界限,并非主观理论决定,而是文体的客观属性决定。
  2.能够依据文本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不能推动情节发展的外部动作,不具有戏剧性。
  B.无声的动作较之于有声的动作,更具有艺术性。
  C.没有观众的联想,人物的独白很难具有感染力。
  D.有动作性的对话是构成剧情发展的组成部分。
  3.根据上下文内容,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根据原文,谭霈生还有可能从哪个角度具体展开论述“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小晨在了解了“戏剧艺术的动作性”这一概念后,借助人工智能为戏剧《雷雨》中“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补上缺失的“动作”,DeepSeek给他提供了两个版本作参考。结合本文与剧本原文,你觉得他选择哪一个版本更为合适?请说明你的理由。
  【原文】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DeepSeek】
  版本一: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嘴唇微微颤抖,顿了顿,突然提高音量。
  版本二:眼神突然变得迷离,仿佛穿越了三十年光阴,手指悬在半空模仿着抚琴的动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本一:
  黄叶小谈[注]
  钟敬文
  真是一个意外了的事!昨天无意中在朋友处翻看了《贡献》第二期伏园先生题名《红叶》 的一篇文章,却引起了我一时的兴味,教我在这酒余慵困的今天,伸纸来抒写这篇小文。自己惊怪之余,不能不谢谢孙先生文章鼓舞我的魔力了。
  “黄叶”与“红叶”,虽然是两种很相似的东西,但在我们的观感上,颇饶着不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