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880字。
四川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大而言之分为三种:“赋”“比”“兴”。“赋”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诗歌又不能像日常语言那样仅仅限于说清楚,还要讲究说得有味道,要给读者预留下涵咏玩味的余地,所以往往不直说而用“比兴”。明朝文学家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比”“兴”较之“正言直述”的“赋”更加具有表达的能力。
更具体地说,“比”和“兴”是两种手段。所谓“比”,包括单个的比喻和成套的比喻(博喻),也包括涉及全篇的所谓“比体”,例如《诗经•魏风•硕鼠》全篇都在骂老鼠,其实是在痛斥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这样的诗就是“比体”。
“兴”则是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这个“他物”与“所咏之词”即本意之间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关系,有些仅仅是起一个韵而已,有些能起到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的作用;兴词与本意之间也有近于比喻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比”和“兴”往往难以区分。
宋朝人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这样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讲“比”和“兴”的不同很得要领。“索物以托情”指本意先行,然后找一个或一组物象来作比,来寄寓,这里是由心及物,所指比较单一,也可以说是主题先行的。“触物以起情”则是由物及心,诗人从物象中有所感悟,抒发的感情往往比较复杂含蓄,能够引起更丰富的联想。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五绝《乐游原》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出游而见夕阳,由此引发自己叹老伤时、爱惜光景的情愫,苍茫辽阔,无限感伤,遂成千古名篇。
“比”是由心而物,从一般到具体;而“兴”则相反,由物而心,从具体到一般。它们的基础都是联想,但是路径不同,也可以说正好相反。歌德曾经明确地将艺术思维中的联想分为两类:“诗人或者从普遍概念出发,然后寻觅适当的细节;或者从细节里看出他的普遍概念来。二者有极大的区别。前一个方法产生了寓言,寓言里的细节只能充当例子,只能充当普遍概念的榜样。二者相形之下,是后一个方法表达了诗的本质。这个方法在写出细节的时候并不单独地想到或说到典型,可是它抓住了细节的生动之处,隐隐把典型也一起抓住了。”歌德说的这两种方法,大体正相当于“比”和“兴”。
由于“比”是“索物以托情”,是找些可以作比喻的例子来表达主观的东西,所以它往往是封闭的,主题明朗而单一;而“兴”乃是开放的,内涵丰富,具有多义性,往往更加耐读。所以歌德说,艺术的难关就在于“对个别事物的掌握。你必须费大力挣扎,使自己从观念中解脱出来”(《歌德谈话录》)。中国古典文论也是历来认为“兴”高于“比”,“比显而兴隐”(《文心雕龙》),“有兴而诗之神理全具”(《贞一斋诗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原诗》)。表述不同,而其深意与歌德的看法可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为“比”,而“起情,故兴体以立”。此说为后来李仲蒙著名的界定遥开其先河。刘勰又说,汉代辞赋兴盛,可惜“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汉赋的艺术感染力不如诗,根本原因在此。
(摘编自顾农《“比”“兴”异同论》)
材料二:
“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言其事的“赋”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但其表达能力不如“比”和“兴”。
B. 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词与本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C. “兴”大体相当于歌德所说的诗人从细节中看出普遍概念的联想方法,歌德认为这一方法能表达出诗的本质。
D. 由物象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发是纯粹而直接的,同一物象在不同的情境中,所引发的感发可能完全不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硕鼠》是主题先行,全篇用硕鼠作比来寄寓,其思维过程与李商隐的《乐游原》不同。
B. 材料一引用《歌德谈话录》《贞一斋诗说》等著作中的内容,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
C. 刘勰认为汉赋多用比而少用兴,这使汉赋得以兴盛 同时,在艺术感染力上逊色于周代作品。
D. 诗歌若不借助于外在物象来传达内心情意而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无法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
3. 下列不属于“比”的表现手段的一项是( )
A.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B.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C.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D.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比”和“兴”的不同之处。
5.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兴”的手法的运用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