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10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
  高三  语文
  2025.9
  注意事项:
  1.全卷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和学校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把条形码粘贴好。
  3.作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其答案一律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所作,其中第二十章有关于治学方法的系统论述,首先为孙中山所发现,并于1924年亲笔题写,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从认识过程来看,研究科学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检验结果三个阶段。《中庸》中的“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是处理信息,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结论是否正确,那就要进行第四步:辨。辨明白了,如果正确,那就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地去执行,即第五步:笃行之。
  的确,做一项研究,“学”是第一步。但光读书不行,朱熹说:“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观察是认识的基础,儒家一贯有这样的看法。《易传》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里不但强调要对天地、生命,即整个自然界进行观察,还要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自序》里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例如,孔子要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以智就说:“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这就证明他是做过一些实地考察的。又如,他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不仅重复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实验,即两张琴的弦与弦相应,来证明共振,而且作了改进,改弦与弦相应为笛和琴的管与弦相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共振现象的普遍性。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追问。朱熹描述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会提问题的,才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带动了整个20世纪数学的发展,其中有些难题,至今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仍然是数学界关注的焦点。
  朱熹进一步提出,仅停留在“审问”阶段是不够的:“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恃此而不反之以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索以精之,……知其为何事何物而已也。”可见,由感官得来的知识,必须结合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何思索和推理,刘徽在《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览之者思过半矣。”这是孔子“举一反三”(《论语•述而》)和“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在数学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是很好的思想方法。孔子的另一方法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即利用对同一问题的各种对立观点和各种事物的极端状态,将其中的矛盾进行分析,以求得正确的了解。这一方法对于汉语的构词具有深刻的影响。汉语中常用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来构成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为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庸》中的科学方法,再分而论之,自“博学”至“明辨”为致知之事,“笃行”则为力行之事。
  B. 引用朱熹的“融会贯通”与孔子的“一以贯之”,都是为了强调“贯通”是认知的关键,而质疑是实现“贯通”的重要能力。
  C. “思索以精之”要求对感官得来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否则认知会流于表面,这与朱熹提到的“得于外者”形成对立关系。
  D. 材料以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为例,旨在证明中国古代虽无科学革命,但激烈的学术辩论已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呼唤创造性和想象力的AI时代,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B. 王锡阐将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会对现有的历法进行更新。
  C. 材料以《实践论》中的观点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的倡导一致。
  D. 材料中多处使用括号,“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与“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两处括号的用法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或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中庸》中的这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方法,和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方法论模式有某些相通之处。波普尔在他的《客观知识》一书中,把科学进步的方法模式表述为:
  问题(P1)→尝试性解决(TS)→排除错误(EE)→新问题(P2)
  《中庸》的“审问”就是它的第一步,“_______”就是它的第二步(TS),“_______”就是它的第三步(EE)。相对来说,波普尔的模式还没有《中庸》的完整,“_______”的过程,他都忽略了。
  4.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强调得出结论需“目见耳闻”,这与方以智所言“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中的“实考”理念有何异同?
  5. 本文在阐述《中庸》里的科学方法时,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一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某学习小组正在依据文本对此进行提炼。请结合材料,补全学习记录单。
  学习记录单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征 文本依据
  不同学科的理论融合 ______________
  某一学科的方法运用到不同学科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用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等科学领域的案例,证明《中庸》哲学中“审问”的重要性。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中庸》的治学方法为主线,巧妙融合了哲学、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展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共通性。通过引用朱熹、爱因斯坦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一认知链条的科学性,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实践理性,又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具有跨学科的启发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而质疑是实现‘贯通’的重要能力”错误。孔子的“一以贯之”法与“质疑”无关。原文提及孔子“一以贯之”时,是结合刘徽《九章算术注》的“事类相推……发其一端而已”,指出这是“在数学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核心是强调推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儿童玩具(节选)
  王安忆
  从小,我就是个动作笨拙的孩子。儿童乐园里的各项器械,我都难以胜任。秋千荡不起来,水车也踩不起来,滑梯呢,对我又总是危险的,弄不好就会来个倒栽葱。所以,我记忆中,乐园里的游戏总是没我的份。但是,不要紧,我有我的乐子,那就是儿童乐园里的沙坑。
  那时候,每个儿童乐园里,除了必备的器械以外,都设有几个大沙坑,围满玩沙子的孩子们。去公园的孩子,大都备有一副玩沙子的工具:一个小铅桶和一把小铁铲。沙坑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