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110字。

  湖北省宜昌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新社记者: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和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源于哪里?
  黄德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世界上公认的代表古老文明的文字体系,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等,最终都无法延续,只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沿用至今。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紧密相连的中华文明延续不竭。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中华文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澜和曲折,但其传承从未中断,这为汉字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充足的条件。
  另外,汉字的构造及其表现出的强大功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汉字符号源于对物象的描绘,经历了由早期以形表意的象形、会意向形声构形的发展。形声结构造字便捷,既传承了早期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又开辟了记音表词的广阔空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早期文字符号系统与所记录语言发展难以相适应的问题,永葆其生命之树长青。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汉字汉语一直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人们交流交际的共同工具。以汉字书写的典籍,使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得以跨越不同时代、地域和方言而广泛传播。汉字对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新社记者: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它能体现出何种中华文明之美?
  黄德宽:一是典雅之美。汉字作为古典文字的代表,历经多种书体的演变,穿越三千多年走到现在,其内涵及其记录的思想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审美思想和观念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古老悠远的典雅之美。
  二是构形之美。汉字通过画成其物,描写客观物象来造形,其体态变化多姿,生动形象;其构形追求对称均衡,符合美学原则。汉字构形是古人智慧和巧思的生动记录。可以说,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三是韵律之美。早期的汉字主要是用软笔书写的,也有刀刻的甲骨文和铸造的金文。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控笔操刀的缘故,力道轻重变化、用笔(刀)起落运转和节奏快慢,综合展现出一种韵律之美。对汉字书写形态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自觉,推进了汉字美的升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系统相比,只有汉字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兼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中新社记者:在古代,汉字曾充当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汉字对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黄德宽:我认为,汉字的作用首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由汉字记录和书写而形成的数量众多的典籍。殷商的甲骨文、两周的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的竹简帛书,历代的石刻经典、手抄经卷、刻本印刷书籍,积累和保存了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才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古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汉字则是传播中华文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是能代表古代文明的文字体系,但它们都没有沿用至今,没有遗迹存世。
  B. 用象形、会意的方法来构造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优势,但是也存在文字符号系统跟不上语言发展的问题。
  C. 20世纪以前,汉字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文字形式,也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
  D. 当下国际上学习汉语的热潮不减,主要原因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广泛。
  2.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汉字“构形之美”的一项是(   )
  A. 我国传世的重要青铜器西周“利簋”内底铸有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 清华大学于2008年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为战国中晚期文物,未经秦时焚书,有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
  C. 小篆“木”字为一棵树的形状,线条简洁,左右对称。在“木”字下方加一小横,即“本”字,为树根的意思。
  D.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3. 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 好的访谈节目,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提问者。你认为中新社记者的提问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5. 上世纪信息技术兴起的背景下,有人以“汉字难学难写”“汉字不便输入电脑”等理由断言汉字终将拉丁化,但时至今日,汉字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你认为其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家风
  侯发山
  一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经营的有饭店、棉花、布匹、食盐等多个行当,利用洛河和黄河航运的便利条件,把生意做到了山东、陕西等地。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