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89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 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2) 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 (______《虞美人》)
(3) 《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副多姿多彩的秋色全景图。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古诗文典籍中的句子,无法体现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2分)
A.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B.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论语•阳货》)
C.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是很成问题的
②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③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
④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
⑤是否还用得到文字
⑥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
A.②④③⑥⑤① B.①②⑥⑤④③ C.②⑥③④⑤① D.①④⑤⑥③②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3—7 题。(1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理群
①本文所想讨论的这个题目,大概得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设想说起。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思想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一开始他主张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若二者具备,则可以为20世纪支那之诗王矣”。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设想:既吸收了西方诗歌的新思想、新内容、新境界,以适应表达新时代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又不改变传统诗歌的格律、韵味与风格,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既有革新,又有保留。但这有着浓厚的折衷色彩的主观设想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即梁启超所同时追求的“新语句”与“古风格”的背离。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在诗中吸取“新名词”,而且要吸入西方的“新句式”,对句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其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作为“古风格”的核心的中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