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450字。

  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答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本试卷分二卷,不按要求答卷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已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是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降水多寡及季节变换等情况。在古代社会,它发挥着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指针的作用,但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还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提及二十四节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农时农耕、民俗养生、测定天时、修正历法、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流变,逐渐从传统的民俗、农事活动向文学、艺术领域迈进。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为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寄情于景,创作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
  (摘编自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首见于《淮南子》,但据相关资料推测,其萌芽于夏商时期,其完善的体系大致形成于秦汉时期。
  B. “二十四节气”源于“定气法”划分,是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季节变化情况。
  C. “二十四节气”历史非常久远,价值很高,它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时人们长期研究天文、气象、物候的结果。
  D. “二十四节气”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是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人们可以根据节气依次开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也就意味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B. 很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二十四节气,这其实也体现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
  C. 文中用“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的谚语来说明古代先民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据来指导农业生产。
  D. 在传统社会中,一些节气仍被作为节日保留下来,是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   )
  A.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B.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C.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D. 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
  4. 请根据材料二,填写表格内容,每空四字。
  5.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属于过去时代的产物,其现实意义不大,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对此予以反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①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
  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②,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