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78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代以来以至当代,是“六书”研究的新时期。称其为“新时期”,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理由:一是这个时期的“六书”理论研究,受到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和冲击,具有新的时代气息;二是研究思想活跃,研究方法多样,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三是有着多种角度和多种方位,可谓别开生面,生机勃勃;四是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具有自己的特点,可谓专家众多,著作丰硕,观点新颖。
这个时期,仅从下述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见其所具有之特点。
传统“六书”性质的研究。“六书”为何?是造字法,造字法与用字法的混合,还是其他?既是“六书”性质传统的研究内容,也是本时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仍有坚持“六书”为“造字之本”者,如章太炎及其弟子黄侃、沈兼士,还有马叙伦、吕思勉等等;有继续“四体二用”说的研究者如王力、姚孝遂、蒋善国等等;还有对其进行现代文字学意义上的研究和当作教学条例、识字方法研究的,前者如詹鄞鑫、李恩江、殷寄明等,后者如陈振寰、于长河、伍华等。前二者仍是学者们对于“六书”性质的基本看法。总而观之,参与研究的有老一代的文字学大家,也有新出的文字学者。他们的见解,自成其说,颇有益于现代文字学理论系统的完善。
对“六书”各“书”的研究也是该时期的一个特色。其中形声、转注和假借的研究,倾注了不少文字学家的热情。在对“六书”进行总体分类上除“四体二用”说之外还有将“六书”分为“形系”和“声系”或“尚形”和“尚声”的。“形系”或“尚形”包括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或“尚声”包括形声、转注和假借。近代以来,“声系”各书备受学者的关注,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汉字本为表意制文字,形义密合,义较明显,故见形知义易;而声系文字以声表义,义较隐晦,故因声求义难。加之转注是一种再生性或改造式的造字方法,假借借音托事不产生新字,它们本身自有其造字表义的规律。凡此种种,引起关注和研究,故为必然。其二,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创制汉字上包括了全部“六书”;转注假借因其造字的特殊性,是否为造字法,从东汉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也理所当然为研究之重点。对这三书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丰富多彩。形声字的研究,有形声字及其性质和作用方面的,有结构方面的,有形符声符功能方面的;此外,还有来源和产生途径方面的等等。转注方面的研究,对何为转注,解释特多,“几乎所有可能想到的解释都已经有人提出过了”。还有对转注产生的方法、结果、范围等等的研究。把转注解释为新字孳生的途径是多数人的共同点。然而,有学者认为研究新字如何孳生,“完全可以抛开转注问题不管,把二者纠缠在一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并且还指出“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它花费精力”。正是此种观点的影响,詹鄞鑫“新六书”中就没有转注和假借。假借的研究主要在假借和引申的分合上。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症结在于由引申和由借字表音引起的一字多义现象的难以区分上。因而,学者们于假借之论,既有维护许慎之说者,又有持假借为用字之法和持假借、通假二者兼容之说者。然而,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与古之学者相比,更深入而广阔,呈现一种新的特色。这是因为就语言现象的语义引申和文字现象的无本字借字表音说,是应该进行区分的,这可能也正是学者们研究假借的出发点。
汉字基本类型与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这是一种比较彻底地否定“六书”的研究。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这种研究不断出新。唐兰首提“三书说”,即“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继之而出者为陈梦家的“三书说”,即“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也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裘氏对前两家的“三书说”作了评判:“唐先生批判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他的三书说却没有多少价值。”“陈氏的三书说基本上是合理的,只是象形应该改为象意(指用意符造字)。”刘又辛也提出了“三书说”:一是表形字,第二种是假借字,第三种是形声字。他说,陈梦家的三书说“同我的三书说相同”。“陈先生从甲骨文的发展得出了这个结论,我是从比较文字学的角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我的三书说同汉字发展三阶段的假说相联系,陈先生则认为甲骨文字已经定型,三千年来的汉字没有本质的变化。这是二者的大不相同处。”综观这几家对于汉字进行的类型划分,之所以见仁见智,难归于一,主要原因在于分类标准不一。唐兰的分类是从结构类型着眼的,“假借”则非为结构问题,故不在三书之列;陈梦家等人是从汉字基本类型分类的,故可融汉字形体结构类型和用字规则(表达类型)于一炉。另外,对于指事的处理也欠妥当。事实上,指事字尽管数量少但它属于一个独立的类型,既不属于会意形声,象形也难以包容。“三书说”之外,汉字结构类型的分类还有诸多观点。他们有从传统角度,有从现代构形学角度或广义或狭义地论述对汉字形体结构类型的看法。其中颇具典型意义者为“新六书说”,提出者为詹鄞鑫。他将汉字结构类型分为六类:象形、指事、象事、会意、形声、变体。他认为,“比传统六书说更加明确;既吸收了三书理论的成果,又尽量避免三书系统层次太多的繁琐,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能纳入三书系统的例外特殊结构汉字”。
关于汉字构形学“结构模式”的研究。在汉字构形学理论中,“六书”应该是其理论的核心与基石,因而,如果说汉字构形学是较之“六书”更具现代特征和更为广阔地对汉字构形理论的研究,那么,它也是“六书”经历千百年研究而发生演变的必然结果。在汉字构形的研究上,对汉字做整体的研究,亦即完全切合各个阶段各种形制的汉字的新的途径,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王贵元通过对“构形要素”“构形层次——结构纵向分析”“组合模式——结构横向分析”等的研究,建立起一套“构形系统”理论;王宁对“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构形与构意”“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结构模式”“汉字的构形属性”等等的研究,既丰富了汉字构形学理论,又弘扬了汉字构形学科的普及性与实践性。
(节选自韩伟《“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有删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六书”研究进入新时期,其研究思想活跃,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角度多元,研究专家众多,研究成果独特。
B. 学者对“六书”性质研究有“造字之本”“四体二用”等多种观点,其见解对完善现代文字学理论系统具有积极意义。
C. 近代学者将区分语义引申和无本字借字表音作为研究“假借”的出发点,因而其讨论呈现出深度更深、广度更广的特点。
D. 汉字构形学是“六书”经千百年研究而发生演变的必然产物,其对汉字构形理论的研究较“六书”更具现代性与广阔性。
2. 下列句子中所涉及的汉字分析不属于“转注”(第四自然段)的一项是( )
A. “老”与“考”: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二者意义相近,读音也有相似之处。
B. “颠”与“顶”:都表示物体的最高部位,读音相近且字义相通。
C. “木”与“树”:都指代树木,两字的韵母相同,在古代文献中常可互换使用。
D. “走”与“跑”:“走”在古代表示跑,后来“跑”字出现,逐渐取代了“走”在这一意义上的使用。
3. 小陈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思维导图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正确,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
B. ②处应该填写“聚焦‘六书’性质”。
C. ③处错误,该段并未使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
D. ④处专家与其分类的主张对应正确。
4.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六书”研究在现代文字学发展中作用的理解。
5. 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该生观点,并为老师后续教学提出两条建议。
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中,老师介绍“六书”,举例“日”“月”为象形字,“上”“下”为指事字,“清”“晴”“情”为形声字并强调“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系统的核心构成,70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中,形声字占比80%以上”。有学生提出质疑:“既然形声字这么多,而且能通过声旁和形旁表意,那其他造字法就没有学习的必要性了。”
【解析】
【导语】本文聚焦近代至当代“六书”研究新时期,从研究性质、各“书”探究、汉字类型划分及构形学研究四维度展开,梳理学者观点与分类争议,如“四体二用”“形系声系”“三书说”等,论证严谨,史料翔实。虽侧重理论梳理,少具象案例,但清晰呈现“六书”研究的时代特征与学术脉络,为汉字学研究提供扎实参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近代学者将区分语义引申和无本字借字表音作为研究‘假借’的出发点”错误。作者认为,“语言现象的语义引申和文字现象的无本字借字表音说,是应该进行区分的,这可能也正是学者们研究假借的出发点”,这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