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00字。
语文试题的发散与制约
由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想到的㈠

就其思维方式而言,语文试题大体有三种类型:
㈠纯粹客观题目,指的是有唯一答案的题目;
㈡基本客观题目,指的是有参考答案的题目;
㈢主观发散题目,指的是未设置答案的题目。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十五种,且以其中六种试卷为例,看一下题目类型配置的状况。
题目类型全国(甲、乙、丙、丁)卷北京卷上海卷
收缩型
题  目纯粹客观题17题56分18题60分16题40分
基本客观题5题26分4题18分9题28分
发散型
题  目主观发散题3题68分
(23、24、25)4题72分
(22、24、25、26)4题82分
(6、10、18、29)
试卷中收缩型与发散型题目的分值比分别为:全国卷82:68;北京卷:78:72;上海卷:68:82。其他自主命题省市的试卷,与全国卷大体相当。
可以看出,试卷尽管有十五种之多,但在题目制约、发散的配置上,总体是均衡的。上海卷的发散型题目分值略高,原因是作文赋分70,比其他试卷多10分。这种配置的均衡,目的是使考查得到合理有效的制约,从而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试题限制、束缚、刁难考生,以考生为敌。我认为,考查中的制约是必不可少的。从本质和考查效果上看,真正刁难考生,以考生为敌的题目,正是没有有效制约,区分功能很差的题目。如果说,在选拔考试中,那些超越大纲,过于艰深刁钻的试题,心术不正,加重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是以考生为敌的“钢刀子”,那么,标准不明的题目,就是损害考试功能,使考生劳而无功,从而磨折考生的“软刀子”。过于发散,没有有效制约的题目势必损害区分,损害考试的选拔功能。语文试题考查母语能力,又因为有分值60--70的作文题,历来在高考各科中区分功能最差,因此,其他题目的有效制约就更为重要。
对命题、阅卷两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的制约,大体有这样几道防线:一、命题材料的择定和删改,二、题目设计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三、参考答案中的说明和评分标准的分解,四、供评分操作的具体答案细则的拟订,五、阅卷人排除主观意志,严格按照标准评阅。每道防线都要把关,都在制约下一环节,并弥补上一环节。从总体讲,命题要制约阅卷,要为减轻阅卷的难度和负担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约阅卷中的主观随意性。不制约就无法区分,就无法有效实现选拔,“主观题目客观化”,是任何一位负责任的命题人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在这里,试以北京卷中的一道主观发散性题目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例·北京卷·24]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    
[简析]这道题目包括两个要点:一、“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二“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先看第一点,这里涉及到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概念的界定。这是一个实现题目“客观化”,从而保证区分功能的关键环节。题目中给出“天刚黑,说是‘擦黑儿’”的例子,参考答案要求“只要举出的是北京日常口语并格调健康”,并另举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