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820字。

  贵州省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统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交付21架。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单芯级中型火箭型谱空白。
  ……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我们坚持走自主发展实业的道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制造业,这条路是走对了!”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北斗三号汇集全国400多家单位联合攻关,通过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太空搭桥”,建成由数十颗卫星编织成的“天罗地网”。从无到有,服务全球。如今北斗系统芯片、终端、服务实现100%国产化,已成为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20年的15.1%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15.7%。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创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前景广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系统推进——
  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钢铁行业有171家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轻工科技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82%,发明专利数量累计超过19万件……
  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的脚步不断提速。
  升级,逐“绿”向“智”,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作为投产即实现“近零碳排放”的智能生态工厂,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长春生产基地应用数字孪生、3D视觉“鹰眼”等技术,实现了100%焊接自动化、100%全零件自动转运。智能制造澎湃产业新动能。当前全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新老并举、实数融合,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表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7月8日1版)
  文本二:
  智能制造正深刻改变着中国制造的面貌。在湖北美的洗衣机有限公司5G智能工厂,超过2500台设备实现5G全连接,生产一台洗衣机只需15秒钟,由此带来产品直发率提升80%、库存降低50%、单台人工成本下降30%等诸多利好;在宁德时代总部Z基地,“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让每组电芯的生产节拍降至1.7秒、劳动生产率提高75%、年能源消耗降低10%,更实现了“十亿分之一”的超低缺陷率;在宁波极氪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系统不仅实时记录、智能分析每一个焊点的电流电压、每一个螺栓的
  1.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轴承集团时,肯定了自主发展工业、制造业道路的正确性。
  B. 北斗系统实现100%国产化后,已成为全球唯一提供全天候定位服务的卫星系统。
  C.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是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D. 创新驱动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
  2.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列举北斗系统、C919大飞机等成果,文本二列举美的、宁德时代等案例,都是为了论证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B. 文本一提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5.7%”,文本二提到“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48家”,共同说明了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已全面完成。
  C. 文本一引用工信部部长讲话强调“新老并举、实数融合”,文本二引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改造,都旨在说明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政策引导与规划先行。
  D. 文本一展现了制造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就,文本二聚焦智能制造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作用,二者均体现了中国制造向更高质量阶段发展的趋势。
  3. 结合材料内容,对情境中的方案选择进行逻辑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情境:某市制造业以代工为主,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现计划引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甲:直接采购国外成熟技术,投产周期短,但需长期支付高额专利费且无法获得核心技术;
  方案乙:联合高校自主研发,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但可构建本土技术专利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A. 选择方案甲符合材料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的要求,因其能快速投产,短期内稳定供应链。
  B. 方案乙契合材料“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如北斗系统100%国产化)与“自主创新动能”(如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研发)的发展逻辑,从根本上破解技术受制人的困局。
  C. 材料强调“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如钢铁行业减排、轻工专利突破),故方案甲通过引进技术快速升级代工模式,更符合传统产业转型路径。
  D. 材料主张“逐‘绿’向‘智’”(如奥迪新能源工厂绿色智造),方案乙因研发周期长可能延迟生产线落地,违背绿色转型的时效性要求。
  4. 两则文本均强调“智能制造”,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战略意义。
  5. 假设你是一名智能制造规划师,需为某传统纺织企业设计智能化改造方案。请结合文本,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并说明理由。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本展现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文本一宏观呈现全产业链突破:从航天航空到传统产业升级,突出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坚;文本二聚焦智能制造微观实践,通过工厂案例与数据,论证数字化对效率、质量的提升作用。两篇文本共同构建了“顶层设计——基层实践”的叙事框架,既彰显国家战略定力,又体现产业转型实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已成为全球唯一提供全天候定位服务的卫星系统”错误,根据文本一“如今北斗系统芯片、终端、服务实现100%国产化,已成为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可知北斗系统“已成为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