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58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言恭达先生在《艺归本真》一文中说: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生命与艺术的融通,并不依赖于技巧,却依赖于生活的心态。朴素,旷达,不为声名所累。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言先生认为“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这是给予了“朴素”以最崇高的敬意,并指出朴素原本是人生的底色。《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故而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朴”指事物的原初状态,“素”指本色、自然状态。以朴素为美则是指一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有着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朴素之美来自朴素之人,喜欢朴素的人大多崇尚自然、平和、简静、真实、淡泊、质朴的生活,并以这样的方式去为人、为事、为学、为艺,从而去求真、向善、寻美,以坚守人性中的本真。
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朴素为美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最大。
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因为“质”终归是文饰依附的根本。如孔子讲“文质彬彬”,提倡的是文质统一,但重点却是对“质”的强调和弘扬,而不是“文”。言先生认为“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质本身发光才是真正的美”。现在提倡书画家要创作出“含文抱质”“文质兼美”“文墨同辉”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求回归到“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上来。
道家重视朴素,角度与儒家不同。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如庄子曾将音乐分为天籁、人籁、地籁三类,并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因为它“顺之以天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原初状态,这就是朴素。所以,朴素美表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几乎都能够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如言先生认为“书贵虚静”,明显受到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思想的影响。
朴素是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是不拘形式,重在内容,它是蕴藉含蓄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佛学主张的“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这对朴素美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或为人,或为艺,息虑凝心为定,定后方能提得起、放得下,褪去浮华,还以本真;舍去绚烂,守护平淡,在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中起于心、归于心,从而达于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之境。
朴素是自然的、真实的,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呈现出来的趣味是淡雅、清逸却不失厚重和力量的。古人在文艺创作中很是注重自然、顺性自然,视作品中具有自然、朴素美为最高境界。
南北朝时期,鲍照和汤惠休以“初发芙蓉”“芙蓉出水”的超凡脱俗之美作为诗歌的理想。至唐代,司空图认为“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从浓淡转化的角度来提倡本色美;李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标注了他对特定诗美的追求,这也是唐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美学境界。至宋代,朴素美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艺术风格,广受关注和推崇,发展为崇尚以“平淡”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如苏轼所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先经绚烂而后归于平淡,这时的“淡”而有味,标志着更高的境界。
(摘编自彭庆阳《朴素之美》)
材料二:
提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即儒、释、道三家思想。这三家思想虽说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朴素”的文论观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文论观的提倡,不仅扭正了不良的文艺倾向,也对畸形的社会风尚有积极的警示作用。文论家的一再倡导,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且日渐趋向于通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先生认为朴素是人生 底色,这启发我们应保持朴素旷达的心态,不为声名所累,从而实现生命与艺术的融通。
B. 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认为“质”为根本,强调和弘扬“质”而轻视和淡化“文”。
C. 朴素美蕴藉含蓄、自然真实,重在内容而不拘形式,情感生动,志趣淡雅清逸,并且不失厚重和力量。
D. “朴素”的文论观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可为当下中国文学借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意境与庄子所说的“天籁”具有同样的朴素之美。
B.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阐释了朴素美“舍去绚烂,守护平淡” 特点。
C.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与苏轼平淡为美的说法正相契合。
D.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观点对“朴素”文论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3. 下面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多次提及庄子,都是为了证明道家思想对于朴素美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B. 材料一大量引用儒、道、佛各家观点,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 材料一先阐释朴素美,再谈其形成,最后谈古人的推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D. 两则材料都论及“朴素”思想及其影响,且都关涉不同的艺术领域和历史时期。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思想流派 朴素观的主要内容 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儒家 ① ③
道家 ② 形成了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的艺术形态
佛家 大美隐内,重在内容 ④
5. 根据材料的相关论述,从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朴素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四处皆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