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740字。

  湖南省怀化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一中袁隆平援引的数据可知,自1976年起15年间,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
  B.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C.袁隆平出生在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差的旧中国。他怀着拳拳赤子心,立志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
  D.“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袁隆平要求自己的学生在科研的田地里不怕失败,一直坚守,最终会迎来成功的曙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怀境界。材料一中袁隆平的来信,就展现其非凡的修养和学识。
  B.袁隆平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C.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
  D.袁隆平认为,如果总想着享受,就不会有心思搞科研。可见,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保持住静气与专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袁隆平“功名之下不忘初心”观点的一项是(   )
  A.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B.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C.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D.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生活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树
  赵延文
  我的故乡叫赵大塘。
  赵大塘的树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的,没有刀斧人工的痕迹,小河旁、田野中、炊烟处,一排排、一簇簇,或东一棵西一棵,不管东西南北风,你长你的,我长我的,自由而任性。春夏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秋冬百叶凋零,静谧肃穆。赵大塘的树就像赵大塘的人一样,顽强地活着,生生不息。
  赵大塘的树数白杨最多,虽不像北方的那么高大伟岸,但也挺拔俊朗,高高的躯干,丈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