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95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一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既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又谙熟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他们不但延续了20世纪20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熔铸中西诗歌传统的做法,而且能够较好地将西方诗歌的意象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观念相融合。他们尤擅于运用唐宋诗词意象,并与西方诗歌意象相融合,其新诗仍注重以唐宋诗词为典范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情感内涵,又借鉴了西方诗歌意象的思维形态与展开方式,往往“表现为一种意象的意境美与氛围美,既有象征意象的思致深奥,又有意象意蕴的悠长;既有意象的朦胧幽晦,又呈现出意境的空灵;既讲究意象的个体的凝重,又追求整体意境的浑成”。这种意象意境化的追求,是吸收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意象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果,也是对唐宋诗词讲究情景交融、追求含蓄蕴藉诗风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派诗人们在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上始而趋同,继而分化乃至最终趋异。一部分现代派诗人追求意象意境化,呈现出朦胧空灵之美感色彩;另一部分现代派诗人则逐渐趋向于玄学化、思辨化诗风,并将其与唐宋诗词的理趣美因素相融合,从而形成浓厚而独特的知性特征。
受到新月派、象征派以及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润泽而成长起来的更年轻的一代青年诗人,如何其芳等人均为唐宋诗词行家里手,一方面迷恋于唐宋诗词那种惝恍迷离的意境,另一方面热衷于以分行书写的新诗来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思。他们的新诗亦多用唐宋诗词的意象与语言,在诗风上呈现出强烈的意象意境化色彩,甚至将新诗写得如同唐宋诗词一般。
戴望舒《流浪人的夜歌》兼采法国象征主义怪戾幽咽情调与晚唐诗人的凄婉迷离的风韵,一连串阴冷意象营构出一幅凄凉悲哀的意境,其中的“魂灵”“怪枭”“饥狼”“荒坟”乃是法国象征主义常用意象,是唐宋诗词中所没有的;这些意象与唐宋诗词常用意象交合杂糅,呈现出凄美婉丽的意境,意象与情绪相合相应,凸显出抒情主体飘零孤寂的心理状态。抒情主体“我”到了最后一节才出现,此前各节或设置一个核心意象,或多个意象组合,通过意象之间的连接与渲染,诗歌情境呈现极度沉郁感伤的情调。将唐宋诗词意象与法国象征主义意象有机融合,是戴望舒意象运用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戴望舒、何其芳等人的诗歌更倾向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对唐宋诗词意象的借鉴与沿袭主要是晚唐五代诗歌与唐宋诗词“兴象玲珑”之美,那么,废名、卞之琳等则既重视“兴象玲珑”之美,又较为偏重与突出唐宋诗词意象的独特运用——善于以理性与智慧选择富有差异性的意象,并将这种差异性予以突出与强调,因而其诗歌意象与意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与背离,但这些看似相互背离的意象,却在情感指向与艺术功能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与统一性。换言之,他们善于以其独特的理性与智慧,在意象选择与艺术营构上体现出惊人的冷静与克制,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本为感性意味的意象,却因经过了理性与智慧的冶炼而展现出别样的知性之美,其诗歌的意象艺术,可以说是唐诗之“兴象”、宋诗之“理趣”、唐宋词之“婉约”与西方现代派诗歌之“知性”的有机融合。
废名不仅精通唐宋诗词,而且深谙佛禅学理,故其诗常常思理玄妙,朦胧晦涩,而其诗美因素常常依赖于意象来呈现。其新诗多取唐宋诗词常用意象,且擅于化用诗词典故,甚至诗词名句。废名诗歌凭借意象来悟道证道,也凭借意象来传达自己对人事的看法。
卞之琳在《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译序中提出,魏尔伦以及象征主义的诗为什么特别合中国人的口味?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魏尔伦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亲切”与“暗示”,正是中国“旧体诗词底长处”。所谓“亲切”在诗歌意象呈现上便表现为一种切己的日常生活性、场景性以及自然而然的品性;而所谓“暗示”,自然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讲究隐喻与象征。既强调“亲切”,又看重“暗示”,意味着题材、意象与布局谋篇,既要来自日常生活,又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换言之,前者要求的是“自然”,后者要求的则是“诗意”。
中国现代新诗意象意境化或知性化,其根本成因取决于新诗诗人之诗歌阅读经验与诗歌审美心理结构,这往往成为制约其新诗创作重要的“潜意识”,或自然而然渗透到其创作之中,或因诗人的刻意追求而使得某些诗美因素得以凸显与强化。中国现代新诗诗人对唐宋诗词意象的选择、熔铸与转化也是如此。
(摘编自陈学祖《意境化与知性化:现代派新诗意象与唐宋诗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新诗往往兼有中西方意象思致深奥和意蕴悠长的特点。
B. 唐诗宋词的“兴象玲珑”是指借助意象表现出空灵朦胧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情调。
C.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旧体诗词中的意象特点极为相似,既生活化,又充满诗意。
D.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新诗和唐诗宋词的区别只在于是否分行书写形式上的差异。
2. 根据原文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望舒《流浪人的夜歌》里中外意象的交合杂糅运用,让全诗更显含蓄蕴藉之美。
B. 废名的新诗擅长化用诗词典故,甚至诗词名句,所以其新诗常常思理玄妙,朦胧晦涩。
C. 区别中国现代新诗意象意境化和知性化,要看其蕴含的情感内涵偏向抒情还是玄理。
D. 现代派诗人无论哪一种意象化追求,都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新月派和象征派的影响。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章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却似晓天的云片,/烦怨飘上我心来。
B. 谁家动刀尺?/心也需要秋衣。/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
C.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D. 寂寞的砧声散满寒塘,/澄清的古波如被捣而轻颤。/我慵慵的手臂欲垂下了。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 现代诗《断章》中的意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解析】
【导语】文章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特征,他们融合中西方诗歌传统,借鉴唐宋诗词的意境美和西方象征主义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现代派诗人通过相似和差异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呈现朦胧空灵或知性理趣的美感。通过对诗人如戴望舒、卞之琳等人的分析,文章揭示了中国现代新诗在意象运用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对诗歌审美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 “只在于”错误,原文“另一方面热衷于以分行书写的新诗来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思”只是说何其芳等人“热衷于以分行书写的新诗来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思”,并未强调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新诗与唐诗宋词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分行书写。选项表述绝对化。
故选D。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这天晚上苍苍婆是紫着嘴唇回到金井的,一看她那逍遥的步态,人们就知道她犯了年轻时的老毛病了。她将空盆子当草帽一样提着,并且不时晃悠两下,像个调皮的少女。她刚进村子,就碰见了从田地归来的患有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二鲁,他们拉着手推车,车上堆着七八麻袋的土豆。大鲁肩上挎着绳子在前拉,二鲁则在车尾推车。他们的脸被泥土和汗水弄成了花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