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180字。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6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编辑:在您的创作中,从早年的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到后来的《耶路撒冷》,直至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北上》,“花街”作为虚构的文学地理,既是基于故乡现实又是充满想象的。能否谈谈您如何从真实故乡提炼出“花街”这一文学场景?它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有何异同?
  徐则臣:《北京西郊故事集》最初几篇写得比较早,但真正成书还是比较晚。《北京西郊故事集》和《耶路撒冷》里涉及到花街比较多,《北上》主要是以运河为背景。当然花街跟运河也有关系。宏观地看,不仅花街是一个文学地理,整个运河也是一个文学地理。从刚开始写小说,花街和运河就是我小说的故事背景,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顺手拈来,因为熟悉,身边的场景。后来慢慢写多了,一是惰性,习惯于放在同一个背景下讲故事;二是相同的背景对写作能力也是一个考验,想自己挑战一下自己;第三个原因,深扎一个背景,让我有越来越宽广幽深的发现,所以就有意识地把很多故事放在花街和运河的背景上来讲述。花街和运河跟莫言老师“高密东北乡”、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区别一目了然,地域不同,与地域相匹配的历史、文化、物候、风土人情,都不一样。但作为文学地理,它们和由此生发的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编辑:在《北上》的创作中,您曾经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调研,这其中有何困难和收获,能否简要谈一谈?
  徐则臣:确定要写《北上》时,真没想到难度有这么大。写了多年运河,我以为我已经足够了解这条河了,提起笔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过去京杭大运河只是我小说的一个背景,虽然熟悉,那也只是望远镜视野里的熟悉,真要把这条河作为主角来写,必须动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这时候就发现,我对这条河的理解远远不够,于是开始扎扎实实的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这也是我的写作习惯,落实到具体场景,我有实证主义强迫症,必须得沿着运河上上下下走一趟,有的地方不止走一趟。案头工作必须得做。这条河2500年了,1794公里,这辽阔的时空跨度里有无数的历史和故事,还有很多涉及河流的科学数据,我得过这一关,否则写起来心里没法踏实。对我来说,这是我习惯的写作方法,也不觉得有多困难,即使苦,这其中也有巨大的创造的乐趣。至于收获,写出来的这本书已经证明了。当然,还有很多收获,是这本书无法涵盖的,所以我在继续写跟这条河有关的故事。
  编辑:在《北上》的创作中,历史与人物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文学要素。在这部小说里,您是更侧重于表现人物对历史的依附性,还是更倾向于将历史演进有效内化为人物命运?为实现这一创作理念,您采取了哪些方法?
  徐则臣:我倾向于后者。在我看来,不管多重要的历史,只要不能跟人物命运有机结合在一起,对该作品来说,就是无效的历史。人物当然是在历史中展开他的生活,但这些历史必须像盐溶于水一样融进他的生活,两者必须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才有意义。历史不能外挂于人物和故事,历史必须能够转化为细节进入人物的命运。简单地说,我必须把历史转化为有效的细节。
  编辑:在《北上》小说中,您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交织叙事。而电视剧《北上》却大幅调整叙事结构,将历史线简化为背景,转而聚焦当代青年成长。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改编?在您看来,文学原作中运河象征等核心精神,在影视化过程中是否依然得以保留?
  徐则臣:我没有参与电视剧改编,具体改编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他们选择了现在这样一种叙事结构和关注重心,应该有他们的理由。事实上,《北上》也被改编成话剧和音乐剧,这两种改编也不同,加上电视剧,三种艺术形式的改编都有自己不同的样貌。我对这三种艺术形式是外行,我所知道的是,这三个改编团队都非常敬业,我相信敬业的团队不会胡来,他们肯定有自己的思路、疑难和障碍,有他们自身需要遵守的艺术创作规律。在三种艺术形式中,核心的运河精神还是在的,至于多少、轻重、呈现得如何,那就见仁见智了。
  编辑:您的创作极具探索性,早年在“原乡”与“他乡”间抒写离愁眷恋,《北上》中勾连历史与当下的时空叙事,近年来《边境》《玛雅人面具》等作品彰显世界文学气质,近期又聚焦《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汲取灵感。表面看创作路径呈现“由近及远再折返”的迂回轨迹,实则蕴含着怎样的心灵逻辑?将来还会如何继续探索下去?
  徐则臣:我的写作之变跟我对小说的理解有关系,跟文学与世界之关系的变化有关系。小说是跟年龄有关系的,不同年龄段我对小说的认知和表达的需求也不一样。比如早年期待“到世界去”,执着于探讨故乡与世界的关系。人到中年,突然发现故乡也可能是世界,世界也可以是故乡,我的“到世界去”的执念就逐渐消失了,我确信,我就“在世界中”。刚开始写作,我喜欢讲久远的故事,后来慢慢开始讲当下的故事,到了中年,我突然对历史、民间和大地产生了兴趣,这个“历史”跟“久远”不是一个意思。我对传统和现代、对本土和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你认为《边境》《玛雅人面具》这些作品有鲜明的世界文学气质,我恰恰觉得它们特别的民族化,它们比我其他作品更有资格被放在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脉中来考察。如你所言,这些作品里能看见《聊斋志异》以及“三言二拍”等古典文学的影子。我当然高兴这系列作品中能看见这些古代经典的影子,但我更希望它们字里行间能够弥散着这些古代经典的精神。这些精神才决定了它们是真正的“中国故事”。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我也不知道,我会一直摸着石头过河。
  (摘编自《徐则臣:运河、故乡与文学的远方》,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则情准,习憎都是以“花街”这一虚构的文学地理作为故事背景,这主要是因为徐则臣具有惰性,习惯于在同一背景下讲故事
  B.对京杭运河长期的实地调研让徐则臣收获良多,他不仅顺利写出了《北上》这本书,而且未来还会写出更多关于这条河的故事。
  C.徐则臣在处理《北上》中的历史与人物两个文学要素时,采取了将历史演进有效内化为人物命运的创作理念,否定了人物对历史的依附性。
  D.电视剧、话剧、音乐剧三种艺术形式不同,改编《北上》时选择的叙事结构和关注重心也会有差别,徐则臣对这三种改编并不看好。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花街运河”、“高密东北乡”、“约克纳帕塔法县”在地域、历史、文化、物候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作为文学地理,也有相同之处。
  B.徐则臣认为,如果历史不能和人物命运结合起来,那么这部作品中的历史就是无效的,他十分注重将历史转化为细节进入人物的命运。
  C.电视剧《北上》“将历史线简化为背景,转而聚焦当代青年成长”,虽然大幅度调整了叙事结构,但仍然能展现核心的运河精神。
  D.徐则臣直言他的创作路径与其对小说的理解、文学与世界之关系的变化有关系,他对未来的文学创作有着清晰的探索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从徐则臣刚开始写小说起,花街和运河便是   ①   ,他原本以为自己对大运河是熟悉的。但等到创作《北上》时,他才发现,过去对大运河的那种熟,是望远镜下的熟,现在《北上》   ②   ,望远镜里看见的就不够用了。他就干脆披挂上放大镜和显微镜,要把运河的细节全看清楚。于是,从2014年开始,他抛弃“到此一游”的观光心态,重走运河,开始   ③   。他说:“我看,还要看见,更要看清楚,看清楚河流的走向、水文,看清楚每一个河段的历史和现在,看清楚两岸人家的当下生活。”
  答:
  ①                                      
  ②                                     
  ③                                        
  4.同样是对故乡的书写,沈从文《边城》与徐则臣《北上》中的故乡有何不同?(4分)
  5.这篇访谈的采访者如何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贾骥与玄骜
  魏华北
  租驴驮货的人比公鸡起得还早。丑时才过,驴市口便站满了驴,一头一头黑过夜色,挤挤挨挨抵御着寒风,鼻孔里喷着雾气,安静地等待接下来的繁重劳动。驴的主人扛不住黎明前的困意,偎在它们的旁边儿打着哈欠。
  驴市口过马路就是米市街。贾骥在米市街头有一个小铺面,卖炸糕油条胡辣汤,因为跟驴市口挨得近,至少在大清早,还颇有些生意兴隆的样子。
  贾骥起小读私塾,有些文化,弱冠之年娶妻生子,后来受到岳父冤狱的牵连,家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