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940字。

  百师联盟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调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问一:您花了近30年时间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值得吗?
  冯骥才:这些工作是必须做的,所以我曾放下笔,用很长一段时间来做这个事情。近30年里,我们的社会急速发展变化,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这个转型期,农耕文明被现代工业文明渐渐取代。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中,有民族文化基因,它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以,传统文化遗产中优秀的内容必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很关键也很紧迫,今天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这件事比我个人的创作要重要得多,所以我今天仍旧在做,我会认真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问二: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也有很多误解,您后悔过吗?
  冯骥才:说句实话,放下文学去搞文化遗产抢救,有时候确实是挺苦恼的。因为太热爱文学。这些时间如果花在写作上,恐怕千万字都不止。坦率地讲,我不是一个人在做文化遗产抢救,有许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工作,做这件事情并不痛苦,我很幸福。我觉得我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历史把一个大活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要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花了几十年时间,基本放下创作,去保护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我觉得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问三:您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价值认知。
  冯骥才:人类历史文明的转型有两次。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另一个就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的时期,人类没有保护那个阶段的文明,它们消失瓦解是正常的。可是我们民族的文明创造、文化基因、文化特性、传统的价值观以及多元灿烂的审美创造,我们必须保留,它是民族根性的东西。抢救正在凋零的孤寂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问四:这些年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冯骥才:我实际是做了两个工程,一个是最早做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现在做的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比如说中国木版年画调查、民间剪纸调查、唐卡艺术调查、泥彩塑调查、各省民间美术调查、民间文学调查,现在基本上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一个民族的文学实际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精英创造的文本文学,另一部分是民间集
  体创造的口头文学。口头文学部分如果人们不说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用文字的方式,甚至用录像、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把它存在数据库里面,就可靠了。《诗经》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选集,都是民间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这些史诗,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发现。
  我们即将出版一部苗族长诗,就是最近发现的。在贵州西部苗语地区马山县,流传着一个苗族的长诗,打破了过去“中国南方无史诗”的说法。我们现在整理出来的第一部分有1.2万行,非常了不起,读起来很浩荡。因为西部苗语很难懂,得先录音,再把它译成汉字,这个做了很长时间。
  问五:这个领域的保护情况怎么样?
  冯骥才:十年前我提了一个概念,叫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觉地承担。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文化自觉,因为时代转型了,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后来费孝通也专门写过关于文化自觉方面的文章。最近几年,国家开始文化自觉了,比如设立国家遗产名录、确立非遗文化、传统节日放假、确立文化遗产日等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由专家到国家的文化自觉,我觉得这一条线是顺畅的。但是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社会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问六:您认为文化遗产是否应该进入文化产业?
  冯骥才:要针对每一项具体的文化遗产而言。真正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东西,不能进入产业。进入产业和产业化是两个概念,文化产业有一个特定概念,能够用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的方式,面向大众消费对象的经营性、服务性的行业叫文化产业。这个文化产业过去中国没有。
  今天我们进入了工业时代发展文化产业,这完全是正当的。文化产业必须要按照文化产业的规律来做,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创意,文化产业要按照商业的规律,不断产生新的东西吸引消费者,所以创意非常重要。第二是良性的市场竞争和开拓,而不是炒作或者其他的方式。文化产业得有产业的氛围,这个氛围是市场,而且是一个健康、良性、积极的市场。
  问七:……
  冯骥才:有高尚精神追求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能产业化,比如文学图书可以产业化,它是在创作完成之后大规模印刷传播,但是文学创作不能产业化。作品可以市场化,作家的追求不能市场化。但作品进入市场变成了图书,就可以产业化。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指出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的思想一致。
  B.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说“今天我们保护了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说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努力做到保持文化原貌。
  C.材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根脉,指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当代必须承担的责任。
  D.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自觉需要从专家、国家层面延伸到全民,这样社会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谈过程中提及冯骥才放下文学创作的个人牺牲,凸显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B访谈通过苗族长诗的例证,说明民间口头文学的珍贵价值及抢救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采访者巧妙追问,从价值观到具体实践,再到现状了解和产业未来的发展困境,思路清晰。
  D.访谈聚焦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主题,通过冯骥才先生的回答展现了保护工作的意义和紧迫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化自觉”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华夏儿女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春节。
  B《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以现代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C.网红为了赚取流量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拍摄短视频。
  D.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穿着汉服参与日常活动或传统节日活动。
  4.根据上下文,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骆驼祥子①(节选)
  老舍
  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虎妞着了慌,将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他的确睁开眼看了看,可是待了一会儿又睡着了,嘴里唧唧咕咕的不晓得说了些什么。虎妞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第二剂药煎好,他不肯吃。既心疼钱,又恨自己这样的不济,居然会被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