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50字。
保密★启用前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前写文章的时候,有人总是强调要“以小见大”。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要求写作者从一个小切口进入,通过有逻辑的写作,到最后时刻提炼升华总结。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有意义。这说得对吗?对又不对。什么叫以小见大?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老师具体解释过什么是以小见大吗?恐怕并没有解释清楚。
问题出在以小见大的“大”上。什么是大?多大才是大?以我的观察而言,这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到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学会。高考一结束,模式化的作文训练算是抛之脑后了,真正的写作又没有开始,关键的前提是专业化读书未做到有始有终,所以具体的写作很难做到以小见大。因为你是空洞地跟学生讲,“大”是思想、意蕴,“大”是洞见和深刻,落实到写作层面很难操作。
所以,与其耳提面命地强调“以小见大”,还不如强调“以小见小”。小切口小问题,所见甚小,就只把那个“小”写清楚写具体。就像微观史的写法一样,一种病理切片你把它研究透彻了,这个切片中蕴含的意蕴读者想必也看明白了。“大”会抽象,“小”则具体,不是不要抽象,就像走路,别老想着快跑,会走路了总有一天可以健步如飞。
何谓“以小见小”?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重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那就是“笑”。卡夫卡没有特别用力地写人物的笑容,他总是一笔带过,就算停留,文字也不太长。人物的笑声空洞而无面目,像是寒暄但又不是,让别人进退两难。如果把《城堡》中的“笑”梳理研究一下,如人物在何种语境之下“笑”?“笑”传递了何种效果?“笑”对推动故事叙述有何作用?我想,如果把这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并形成一篇文章,可读性会很高,标题就叫作《城堡中的笑》。
我所谓的以小见小,就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紧紧扣住那个小问题而言,不要去做无效的大引申。把《城堡》中的“笑”写清楚了,难道看文章的人还不会关联到这部小说的整体意蕴吗?以小见小有点类似打深井,朝着一个方向挖,千万不要在井口周围过度装修,花里胡哨而价值甚少。关键是如何发现小问题,然后产生一些小思考。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阅读训练,才可以练就寻找的眼光。
我当然主张以小见大,不过在此之前要学会以小见小。“大”的前提是思想境界的提高,一般人能观察到“小”就不容易了,把这个看见的“小”用文字再现出来就更不容易,何况还要在毛坯房的基础上精装修,没有思想的加持根本办不到。只有先学会以小见小,才能达到以小见大的终极目标。
举一个例子。如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愁”的作文。按照以小见大的思路,就是先写一己之愁,到最后上升到一群人或人类的愁,要把主题往上“拔一拔”,不然就是一己之小悲欢,显得不够廓大,最好在结尾提炼升华一下。我想,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这样写。这大概就是“以小见大”在中学作文阶段最常见的教法。但一个普通中学生的阅历和经验能够支撑他“拔”上去吗?很显然,这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写作文的老师最好自己先创作一篇以小见大的作品,给学生作为案例来示范,我觉得可能还会有些效果,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就是学生写起来费劲,满纸空话,老师读起来味同嚼蜡。老师能做的就是不能把空话和套话灌输在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之中,否则心灵过早荒漠化,等到了大学阶段,问题还是扔给了大学老师,那就很难纠正了。
最近读了唐朝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颇有感触,诗曰:“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愁”如果非要以小见大,那真的就没法看了。张祜这种淡然的写法,余味悠长,把感觉留给了读诗的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千载之后亦不乏知音。
(摘编自朱洪涛《以小见小与两三星火》)
材料二:所谓“以小见大”,乃是作者能从被人们习焉不察的细微处入手,生发成文,从而反映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其本质。鲁迅看到路上一群跟随头羊顺从前行的胡羊而写下《一点比喻》,章克标吃水蜜桃发现一条蛀虫而写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小”指“从一个小切口进入”,“大”指“最后时刻提炼升华总结”,材料一作者对此并不认同。
B. 材料一认为当写作能力有限时应先练习写以小见小,实现阶段性目标;表达能力提高后,就可以做到以小见大。
C. 材料一认为,老师不应把空话和套话灌输给学生,这种观点与《反对党八股》中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类似 。
D. 材料二认为“以小见大”的“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习焉不察的细节,二是指文章的篇幅简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既强调“以小见小”的作用,又不否认“以小见大”的价值,这种全面的观点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严谨性。
B. 材料一用“打深井”的说法让写作理念更具体,其中“深井”对应小问题的深度挖掘,“井口装修”对应脱离核心的表面引申。
C. 材料二认为很多信息均可触发写作,可见“以小见大”的“小”不仅是具体场景,也包含碎片化信息,范围很广。
D. 材料二论述“以小见大”时,用鲁迅、章克标、陶行知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发现“小”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感知力。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小王以“扶起摔倒的老奶奶”为题材写作文,先写老奶奶的惨状,再写自己脑海中闪现过许多好人好事,接着写自己毫不犹豫地扶起老奶奶,最后在结尾画龙点睛赞扬“人间大爱”。老师觉得这样写作,比较_______,不如改用“以小见小”。老师建议,可重点围绕“扶”字________:如见到老人摔倒想扶的急切,怕扶老人被讹诈的胆怯,以及不扶良心上又受谴责,扶之前先找人做证,然后再去小心试探地扶起等。这些细节让“帮扶”更真实,更能聚焦“个人成长”“智慧助人”等小主题。虽未直接谈“大爱”,但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________去思索,进而产生共鸣,最终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4. 王飞想在材料二结尾画横线处引用古文,以增加论证的权威性。他想到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段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但这段话太长,需要裁剪,你觉得应该保留的部分是哪里?为什么?
5. 《哦,香雪》一文以“香雪用鸡蛋兑换铅笔盒”这一小事件为核心叙事,文中并未对主题进行刻意引申与拔高,却自然达成了“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作者是如何实现这种自然的深度升华的?请结合两则材料与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写作中的“以小见大”展开思辨:材料一指出盲目追求“大”易流于空泛,主张先夯实“以小见小”的基本功;材料二则强调从细微处开掘本质的写作智慧。二者共同揭示:真正的深度表达不在于刻意拔高,而在于对“小”的精准把握与自然升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材料一作者对此并不认同”错误。根据原文“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要求写作者从一个小切口进入,……这说得对吗?对又不对”可知,作者并未全盘否定,而是采取辩证态度,既承认其合理性,又指出实践中的问题。
B.“表达能力提高后,就可以做到以小见大”错误。根据原文“我当然主张以小见大,不过在此之前要学会以小见小”“只有先学会以小见小,才能达到以小见大的终极目标”可知,“以小见小”是通向“以小见大”的必经阶段,强调的是认知与思维训练的过程。并未将“表达能力提高”作为实现“以小见大”的充要条件,而是强调“专业化读书”“长时间的专业阅读训练”等综合素养。
D.“二是指文章的篇幅简短”错误。根据原文“所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焦裕禄(节选)
何香久
焦裕禄点了点头,陷入沉思。一些七结八扭的事萦绕在焦裕禄心头,让他心神不宁。他摘下墙上的二胡,定了定弦,拉了起来。徐俊雅来了,站在窗外听,听了一会儿,敲门进了屋子。徐俊雅说:“焦区长,你太了不起了。”焦裕禄摸不着头脑。徐俊雅说:“黄老三在别人眼里是只老虎,在你眼里就是只癞猫。说抓就抓了,说放就放了。”焦裕禄说:“这就了不起了?要说了不起,可不是我焦裕禄,而是咱们的党,对不?你来有事?”徐俊雅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