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7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云“灌溉之利大矣。”西周桔槔、辘轳等汲水设施的出现满足范围较小的园圃的灌溉;但大田灌溉需要有河渠自流灌溉体系,如果田面高于渠面,即使河里有水也无法自行灌溉。东汉时期,为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出现了更高效的提水灌溉机械一一翻车,即龙骨水车。据考证,早期龙骨水车主要在北方和江南地区使用,江南地区尤其以太湖流域使用最普遍,后世还有称龙骨车为“吴车”。范晔的《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鸟,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说明汉代的龙骨水车开始主要是用于道路洒水并非农业灌溉。王安石《山田久欲折》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说明宋代龙骨水车已普遍使用于农田灌溉。
  龙骨水车因形似“龙骨”而称之为“龙骨水车”。至于为何做成龙骨状,最可信的原因是中国民间对龙王的信仰。王祯在其《农书》中记载,龙骨水车车身是长形的木板槽,二丈长度,可宽可窄,分别安置大齿轮和小齿轮(链轮)。槽中架设行道板,用以安装大小齿轮,行道板是将刮板用木梢子逐节联接起来,犹如龙的骨架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槽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木龙骨水车的提水原理,主要是以链传动来实现运动的传递,它能做到连续的液体输送。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中国人已掌握链传动的原理,并创制了结构独特的链条和链轮。
  (摘编自威莹《传统农具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价值研究一以木龙骨水车为例》)
  材料二:
  范晔《后汉书•张让传》载:中平三年(186年)……遂使钧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鸟,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这是关于翻车最早的明确记载,为后来的文献广泛征引,近世学者多据此谓东汉末年毕岚是翻车的创制者。毕岚的这把文椅似乎坐得很稳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龙骨水车可以把低于田面的渠水连续输送至高处的田面,与桔槔、辘轳相比较效率更高,可适用于大田灌溉。
  B.从材料一第、段所引文献来看,龙骨水车在应用中存在着从道路洒水到广泛适用于农业灌溉的用途推广过程。
  C材料二得出“‘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的结论是以理论和文献为依据,其中文献直接证明了翻车做不到“日夜驰流”。
  D.《后汉书•张纯传》与《河南通志•水利》中对阳渠工程的相关记载只有“引”和“堰”的一字之差可互为参证。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桔棒、辘轳等工具主要用于汲水,在使用时需要同时满足灌溉面积小以及田面低于渠面这两个条件。
  B.早期龙骨水车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使用最为普遍,很有可能是缘于该地区是稻区,有排灌需求。
  C.李约瑟认为《论衡•率性》的记载中已使用翻车,以他的观点来看,翻车起源最晚也应在王
  充生活的年代。
  D.能否建好高精度的传统农具数字模型,首先要看对传统农具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筛选是否全面、准确。
  3.根据材料三,依次填入以下传统农具数字化保护流程图空白方框里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数字建模②搭建互动场景③可视化传播④信息解码
  A.④①③②B.④①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龙骨水车的文献资料,其中哪些信息可供数字编码采集?请分类概括。(4分)
  5.材料二从多个角度对“毕岚始创龙骨水车”质疑1启发读者进一步探索求证。如果要使这些质疑更加充分,你将分别查证哪些内容作为补充?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娘佛
  王鼎
  1934年秋,山西汾阳柳家村灵岩寺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里。露水晶莹地挂在佛堂的石阶缝隙间,滋养着片片青苔,踩上去感觉带着湿意。第一炉香燃尽了,灰烬在青石板上积成一小堆,被偶尔掠过的风卷得轻轻打旋。
  柳毓娘仍盘坐在露天佛堂的蒲团上,月白色的素裙沾了些草屑,她却浑然不觉。身前五尊铁佛通体乌青,佛掌的纹路间还凝着昨夜的露水,折射出细碎的光。
  四周静极了,只有远处多宝塔的檐角铜铃,被风吹拂得发出断断续续的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