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070字。
  山东省日照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青春如何不负:献身为民不负韶华
  1981年底,28岁的习近平作出一个不寻常的人生选择——离开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的岗位,到基层任职锻炼。这在领导与亲朋好友间引起不小震动。彼时,大批知青回城,多年艰苦的生活让一些人产生“补偿心理”,耽于安逸舒适的生活。“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该用这种方式弥补失去的青春吗?”站在改革初起、百业待兴的关口,念及依旧贫苦的乡亲们,年轻的心叩问着、思索着。“在远离他们的地方作愿意为他们献身的清谈,我心里觉得空,不踏实,我感到了一种呼唤。”怀着这样的初心,习近平同志赴任正定,决意到人民中寻找自我的价值。
  28岁,风华正茂。这恰是自称“二十八画生”的青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时的年纪。1921年夏,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先进分子因共同理想走到一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开启改天换地的历史伟业。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一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讲出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列宁最初参加革命活动时只有17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时是22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贾谊写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时不到30岁,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才20多岁……
  历史上多少伟业发轫于这样的青春岁月,多少圣贤豪杰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审时知变、敢为人先的襟怀。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辈出。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该怎样把握?跨越代际的永恒之问,如同高悬的明镜,照彻一辈辈青年的心灵。
  (二)青春在哪里用力:立根基层实处用力
  改革开放之初,正当而立之年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中国青年》上不是正在争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吗?你实事求是地写写我的实践与体会,就算我从基层青年干部的角度发个言吧。”
  去乡村考察,赶上乡亲锄地、间苗,就撸起袖子跟乡亲们边干边聊,以身作则要求机关干部“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了解到当地经济和农业上“单打一”的现状和农民生活的困难,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让老百姓从高征购重压下解放出来;接到农村青年反映抓商品生产问题的来信,第一反应是发现人才的兴奋,要求核查情况,请对方出来抓村里的商品生产……
  在正定工作三年多,习近平同志走遍全县每一个村,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切中基层所盼定计划、谋发展,使正定赶上时代大潮,道路越走越宽广。对清人郑板桥的名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曾将其改了几字,表达当年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青春怎样出彩:         
  当今青年一代,成长拔节伴随祖国的强盛,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也不乏成长的阵痛和困惑。“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心理,任何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心态,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时代的浩荡洪流中,青年该如何不负使命,青春又该如何焕发光彩?“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
  当年,在梁家河的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受下罪,吃下苦”的好后生。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喉咙里“燥得冒烟”,老乡送的酸菜就是最好的美味佳肴;大冷天带着村民打井,率先下到井里,踩在冰凉刺骨的泥水里干活……肩膀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扛起了重担,闯过了“五关”,锤炼了意志,才“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相较社会物质丰裕下的安于现状、时代变迁中的驻足观望,在变革的浪潮中弄潮搏浪、在发展的高原上再攀高峰,无疑是“自找苦吃”。然而,“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品尝过耕耘的“苦”,时间自会奖赏收获的甜。如此“苦乐年华”,方为青春应有的滋味。
  (摘编自朱基钗等《习近平的青春观》,《人民日报》2025年7月3日)
  材料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源自《日知录》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精炼而成。在顾炎武的家国思想中,不仅强调士人之志,必在国家,呼吁士人要有家国情怀,还将“天下”这一概念从传统的王朝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我感到了一种呼唤”,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都体现了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B.材料一探讨了“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该怎样把握”等问题,既有精神层面的引领,也有行动方面的指南。
  C.材料一中,习总书记曾改写前人诗句表达体会,旨在鼓舞青年赶上时代大潮,谋发展,找出路,锤炼意志。
  D.材料二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论述,可以表示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3分)
  A.材料一中穿插“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该用这种方式弥补失去的青春吗?”等问句,增强文本互动性,引发读者自我反思。
  B.材料一引用“好事尽从难处得”,这里的“难”既指在客观层面挑战时代难题之“难”,也指在主观层面克服贪图安逸之“难”。
  C.材料二中顾炎武撰写《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等,并提出文章应有益于天下,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主张。
  D.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礼义廉耻”中“耻”最重要,普通人与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对社会风尚和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相同。
  3. 将材料一画横线处小标题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服务群民真诚出彩					B.艰苦奋斗担当出彩
  C.坚守岗位平凡出彩					D.创新创业闯荡出彩
  4.两则材料都涉及“实践”这一概念,但其内涵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习总书记指出“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这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请根据材料谈谈当代青年应如何避免这些问题。(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借拟票宰揆开新政
  熊召政
  早晨,张居正一到内阁,传旨太监便前来向他传达皇上的两条口谕:第一,今秋的经筵推到十月举行;第二,每见先生票本,墨迹光彩异常,香气弥久,不知所用何墨,望告之。
  听了这两条圣谕,张居正大喜过望,吩咐书办赏给传旨太监五两银子。传旨太监来内阁传旨多次,从未得到奖赏。张居正今日突然慷慨大方,令他十分惊奇,说了几句感激的话,喜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