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2880字。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 从宏观来看,“躺平”“佛系”的集体情绪不是消极摆烂,更多是一种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的自我嘲讽。
  C. 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如若不采取应对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D. 消极的反刍思维虽然会制造焦虑和放大挫败感,但经过引导和疏解,其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B. 《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在央视CCTV1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C. 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广大青年响应号召,弘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D.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3. 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   )(3分)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
  D.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4分)
  5. 某校高二学生张某,常常会陷入拖延一自责一拖延的怪圈,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感到很累;做完某件事后,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请你结合材料,给张某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与羊
  李广田
  父亲是一个很和善的人。爱诗,爱花,他更爱酒。住在一个小小的花园中——所谓花园却也长了不少的青菜和野草。他娱乐他自己,在寂寞里,在幽静里,在独往独来里。
  一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又喝醉了。他醉了时,我们都不敢近前,因为他这时是颇不和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