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00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10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一次深刻的文明改造,是文明形成后最伟大的变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变得更加壮大,通过吸取外来文明精华,使古老文明更丰富、更有活力。借助现代化,中华文明融合了世界,也融入了世界。文明互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文明载体和中华文明“内核”的问题、中华文明的融合本性即“外融”的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问题。
第一,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明的两个载体相辅相成,完美对接,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精神的载体,即宗教或非宗教的学说,这是文明的意识形态;二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力量,这是文明的制度保障。中华文明的特别之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精神载体(孔子学说)和政治载体(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中华文明经历几千年时代变迁而延续至今,其基本特征始终不变。究其原因,是文明的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始终相互依存,完美对接。孔子学说提倡天人秩序,主张社会安宁;统一国家力量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文明这两个载体牢固对接,就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第二,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有能力并且有意愿融合一切外来文化。黄帝族和炎帝族融合的传说,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源头。夏商周三代的变化和秦汉统一国家的出现是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互动的结果,标志着中华文明奠基时代的完成。这以后,“中国”和中国以外“异域”的交融互动就成为融合的主题。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壮大都是在融合中完成的,“内核”和“外融”同时起作用。在几千年时间里,中华文明依靠强大的融合力,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不仅在重大危机的冲击下转危为机,并且通过吸取外来文明而使自己更有活力,更能适应时代变化。
第三,在现代化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面对新的危机,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挑战。19世纪中叶,英国人借助大工业的力量,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他西方列强蜂拥而上,试图瓜分中国。中西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生产力不敌工业生产力,整个世界由此发生巨大变化,众多古老文明纷纷面临生存危机,中华文明也不例外。
从危机的性质看,这场危机不仅是国家层面政治性的危机,也是一次文明危机,它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决定着文明的延续。经过几代仁人志士的艰苦探索,中国人最终找到了出路,那就是完成中国的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坚守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坚持核心价值观,坚持精神力量和国家力量的通力合作,保证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各守其责;另一方面,我们以最开放的态度对待世界各种文明,包括西方文明,毕竟西方是现代化的发源地,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教训,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我们也以最谦逊的态度对待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学其所长,避其所短,和各国共同探讨现代化成功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也是又一次文明大融合,其规模之巨大,内容之深刻,前所未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建设起来,它既是传承,也是拓新,其产生的世界影响,一定与历史同在。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互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材料二:
早在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就已经形成了五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文明模式,其物质文明主要表现为以农耕传统为根基,并能包容商业、游牧等多种文明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其政治文明主要表现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与政治载体在两千多年前就实现了完美对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全部“内核”,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稳定发展。
B. 中华文明是在炎、黄两个部族的融合中产生,在从夏代到汉代的中原文明和周边文明的互动中奠基,此后不断地在融合中壮大。
C.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西方文明 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因为西方是现代化的发源地,而现代化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下去的必然选择。
D. 当代中国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与古代中国差异巨大,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仍然传承自中华传统文明。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述文明互鉴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再从三方面展开论述。
B. 材料一在提出“文明的两个载体”后,指明了中华文明的两个载体,并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和作用。
C. 材料一和材料二使用了“第一”“其一”等序数词,条理清晰,显示出材料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D. 材料二进行了古今对照,既提到了“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也提到了“共同富裕”等现代理念。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或短语,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许多璀璨的文明,但很多文明已经不复存在, ① 。这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息息相关。中华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② 、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文明模式。这五大文明体系的根基是 ③ ,它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文明基因和文明传统。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4. 学校“中外文化交流周”活动需设计宣传标语,有同学提议选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标语加以评析。
5. 有同学认为,传承中华文明就是要多穿汉服,还原冠礼、笄礼等仪式。该观点是否正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华文明的特质与现代转型。材料一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强调中华文明“内核”与“外融”的辩证关系,突出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材料二则从文明构成要素切入,分析传统文明的五大体系及其现代传承。两文共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与创新性,为理解文明互鉴提供了理论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全部‘内核’”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文明这两个载体牢固对接,就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可知,文明的两个载体的牢固对接,形成的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内核”,选项扩大范围。
B.“中华文明是在炎、黄两个部族的融合中产生”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黄帝族和炎帝族融合的传说,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源头”可知,炎、黄两个部族融合是传说,不是史实,这个传说开启的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烽火晓烟
葛亮
在接近这个村落时,已是傍晚。阿响很疲惫,但仍自强打精神。身上的军装是精湿的。南雄大岭的风雪,化了水,渗进了衣服。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冷得彻骨。耳畔炮火的轰鸣,似乎还未冷却。
锡堃坐在牛车上,裹着件棉袍,一边咳嗽,一边奋笔疾书。如今这随军的“捷声粤剧团”,只剩下他一个编剧,演员也失散了数个。几个受重伤兵士躺在禾秆上冻得发着抖,是断不可让他们睡去的。睡过去了,便醒不来。锡堃便唱《陆文龙归宋》,“乡关远隔山山岭岭,朝朝晚晚人难宁,身居这异国,愁怀无尽罄,每偷偷向风泪盈盈”,年纪轻些的战士,听着听着,便用袖子擦眼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