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130字。

  8.3 党费(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重难分析
  1.了解王愿坚及“十七年文学”背景,梳理小说以“我”和“咸菜”为线索的情节结构。
  2.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黄新的党员形象特质。
  3.初步体会“党费”的象征意义,感知革命历史小说的情感基调。 1.积累生字词,赏析刻画人物的文学语言。
  2.通过梳理线索、分析形象,培养逻辑梳理与形象思维能力。
  3.感受黄新形象的精神美,体会革命叙事的感染力。
  4.了解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传承党员忠诚奉献的精神。 重点 1.梳理小说情节,明确“我”与“咸菜”的双线作用;
  2.分析黄新形象的核心特质。
  难点 1.理解“党费”背后蕴含的党员信仰与革命情怀;2.体会革命历史小说“以小见大”的叙事特点。
  1.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七村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足迹》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3.文学知识
  “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类: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