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765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格局。AI绘画、AI作曲、AI写作等应用层出不穷,其生成内容的效率与多样性令人惊叹。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层思考:当机器能够模仿甚至“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标准的作品时,艺术的价值核心是否会发生动摇?
  传统观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经验与想象力的独特表达,与艺术家的生命体验、文化背景、技艺磨砺乃至其身处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不可替代的人性光辉。AI的“创作”则基于对海量数据的学习、识别与重组,它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意识,其行为是算法驱动下的模式生成,而非发自内心的表达。因此,有论者指出,AI生成物或许在形式上具备美感,甚至能带来新奇体验,但因其缺乏“灵韵”(本雅明语)——即原作在其时其地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其中凝结的“灵光”——故而难以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更多是一种高级的、智能化的文化消费品。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AI为艺术领域带来的新的可能性。AI可以突破人类创作者固有的思维定式和风格局限,生成出人意料的形式组合,为艺术家提供灵感启发,甚至作为协同创作的“伙伴”。从更宏大的视角看,AI艺术或许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何为艺术”“何为创造力”这些元问题,推动艺术观念在技术时代的演进。
  (摘编自《AI时代,艺术的“灵韵”将如何安放?》)
  材料二:
  艺术与技术的张力关系自古有之。从摄影术的发明对写实绘画的冲击,到电子合成器对音乐创作的革新,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会在艺术领域引发焦虑与讨论,但最终,艺术并未消亡,而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艺术生成是基于数据学习与算法的模式生成,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意识。
  B. 材料一认为,AI生成物因缺乏“灵韵”和“灵光”,难以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
  C. 摄影术的发明最终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转型,表明技术冲击可能带来艺术的新发展。
  D. 材料二认为,AI将取代艺术家完成所有创作环节,人类只需负责最初的创意灵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AI艺术的出现使得艺术的价值核心从情感表达转向了形式生成与效率提升。
  B. 两则材料都认为,AI艺术目前只是一种高级文化消费品,不具备任何艺术价值。
  C. 从历史经验看,技术革新往往在引发焦虑后,最终会与艺术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
  D. 在AI时代,人类的审美力和价值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已变得无足轻重。
  3. 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技术与艺术互动”关系的一项是(   )
  A. 数字绘图软件的出现,使得插画师能够更方便地修改和尝试多种艺术风格。
  B. 3D打印技术被应用于雕塑创作,帮助艺术家实现更为复杂的立体造型。
  C. 一位画家坚持只用传统的笔墨纸砚进行创作,拒绝使用任何电子设备。
  D. 虚拟现实(VR)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艺术展览体验。
  4. 两则材料在探讨AI与艺术的关系时,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家应如何保持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根河之畔
  迟子建
  根河,鄂温克语称“葛根高勒”,意为“清澈透明的河”。它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一路蜿蜒向北,注入额尔古纳河。河岸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主要是白桦和樟子松。夏日的根河畔,绿意逼人,鸟鸣清越。空气中弥漫着松脂和花草的混合香气。河水确实清澈见底,水下的卵石历历可数,偶尔能看到细长的冷水鱼倏忽而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